敞开职称评审渠道,不拘一格纳人才,才能让称职的教师评上职称。目前,在不少中小学还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评上初级或中级职称后,因没有职称职数空额,10年甚至20年还无法晋升职称的教师还有很多。教师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排队等候”或者“职称评审路上的拥堵现象”。
“职称指标”挡道,职称职数比例设置不合理,正是造成教师职称评审拥堵的制度性根源。
目前,各地中小学职称职数(职称指标)由地方人社部门设定,每个学校的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职数比例基本上固定不变。假若一所学校的高级职称指标已用完,只有高级教师退休或调走,才会出现相应的高级职称指标“空额”,达到晋升高级职称条件的中级教师才有机会申报。同样的道理,只有中级教师晋升了,初级教师才有机会晋升。
而教师职称职数比例的设定又长期存在瓶颈现象。即,高级职称职数少,中级和初级职称职数相对多,人为地限制了达到晋升条件教师的晋升之路。比如,一所学校,退休一个高级教师,就会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符合晋升高级职称的中级教师竞争一个高级职称的现象。即使这些中级教师都很优秀,最终也只有一个人有晋升机会,其他人只能耐心等待空额。
据笔者所知,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比如,有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某市共有专职教师6808名,高级、中级、初级职称职数分别占16.8%、49.9%和25.1%。已达到评聘高级职称条件的教师尚有500名以上,达到评聘中级职称条件的教师尚有1100名左右。但是,由于当地人社部门对教师职称实行指标限额控制,导致职称职数越到基层越少,有的教师甚至熬到退休,还是没有等来指标。
如果不打破人为设置的职称指标这个瓶颈,即便是中级教师已经达到晋升的条件,也会因前方道路拥堵而失去晋升机会,只能排队等待。对于很多一线初级和中级教师而言,这样的等待,很多时候是漫长的,也是不公平的,是对教师切身利益的严重损害。
实际上,有关部门只要深入基层做个调查,就不难发现,不少任劳任怨教书育人的一线初级教师,人到中年还在等待中级职称的空额。而不少接近退休的头发都白了的中级教师,即便是在教育教学中付出了大半生心血,因学校没有高级职称指标或空额,职称却无法正常晋升。在他们中间,有的擅长教学,有的擅长教研,有的教学和教研都擅长,有的甚至为学校的发展和考核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可是,由于指标限制,职称晋升却难上加难。
近年来,虽然有的地方提高了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职称职数比例,但是,由于职称评审之路拥堵得太久,仍旧无法彻底解决指标限制带来的历史问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关部门规定中小学高级女教师可以延迟5年退休,目的是让她们发挥专业才华,继续为学校教育教学作贡献。按理说,既然有这样的政策,地方人社部门就应该根据政策相应地增加学校的高级职称职数。但是,很多地方并未这样做。其结果就是,原本就拥堵的职称评审之路,因此而更加拥堵。
笔者认为,有关部门要搞好职称制度改革,关键就是要抓住一线教师最急最忧最怨的职称指标限制问题,下决心破除这一制度性藩篱,确保让每一个称职的一线教师都评得上职称,让他们真正有获得感。只有这样,对每一个称职的教师来说,才是公平的,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专业发展热情和积极性。
(作者为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教师)
马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