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2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富起的乡村重拾乡土传统

姚华松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2月27日   02 版)

    我的家乡在鄂东某山区。长期以来,春节最大的文化功能是家庭、家族和同乡之间的团圆与相聚。我的儿时记忆与乡土情感的联系极其密切:村里某户人家杀猪,必宴请全村人吃一顿肉;某户人家有人来拜访,其直系兄弟家也客气宴请探访者上门做客。改革开放后,家族的集体性特征锐减,趋于小家庭化、原子化,基本上是自家辛苦打拼过自家小日子。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各家顾各家”的状况发生重大反转:以增进家族或村落感情、提高家族凝聚力与认同感为目的的聚会与聚餐越来越多。很多村恢复了大年初一各家各户相互拜年问候的传统,不光有多兄弟家族轮流“做庄”宴请全家族吃饭,还有少数先富者宴请全村人集体吃年饭。

    在打工经济驱动下,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大幅改善,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同以齐聚为主要方式的精神交流。重拾乡村文化认同,重塑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乡村社区氛围,强化村民作为“共同体”的集体认同意识和行为主体意识,是乡村发展与振兴的基础与条件。

    当然,拜年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改变。从前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现如今流行一提酒或一箱奶;从前是一大家子一起步行拜年,现在是年轻人分散着驱车拜年;从前是少则吃饭,或小住一晚,现在是稍作停顿即走。

    记得小时候,有客人来家里拜年,妈妈必弄一大碗糍粑鸡蛋面热情款待,但客人一般只吃一点点(断然不会吃得精光),目的是留给我和弟弟打牙祭。现如今,客人如果说不吃,妈妈也不必费事做,就是简单喝茶、拉拉家常,不存在所谓“待客不周”的说法。

    传统上,在农村地区,拜年对象只限于亲属,现如今普遍增加了两大块:一个是工作关系催生的工友与朋友群,一个是同学关系催生的同学群。随着社交网络的日渐拓展,拜年的单位时间必然大幅缩水。微信等通信手段的兴起,提供了更便捷的情感交流途径,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面对面拜年方式短促的问题。

    这些年回老家过年,让我感受深刻的发现是:作为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乡土语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代际割裂。很多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接受了普通话教育,爸妈也操普通话和孩子进行交流,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基本都处于普通话环境,导致很多孩子不会讲方言。

    年轻一代以普通话为日常交流语言,固然无可厚非,也符合推广普通话的大趋势。然而,乡土方言也不应完全被遗忘,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有什么能比春节期间说一口方言拜年,更能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呢?在有条件的乡村学校,在乡土社区教育和地方特色教学课堂中,不妨开设与普通话并行的乡土方言教学,让农村孩子们具备从小会讲地方方言的语言能力,从而为乡土文化传承和接续提供语言基础。

    乡土传统涉及面广,地域差异巨大,我的回乡观察,涉及的或仅是庞大春节图景的很小一部分。无论如何,乡土传统是乡土性的文化根基,是“留住乡愁”的基本前提,这应是乡土春节所应当坚守的“初心”。

姚华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2月27日 02 版

透过万家灯火 春节在发展中变幻光彩
城乡接合部的春节 竟被电影院咖啡馆激活了
故乡的意义就像牵动风筝的线
火爆的短视频让农村呈现前所未有的真实
富起的乡村重拾乡土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