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做客新华网、中国政府网《部长之声》时说:“一定要认识到,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不是谁抓出来的,就是说成才自尊师始,你想成才就从尊敬教师开始,你想国安就从重视教育起步。”
我们这些基层教师,对这句话感触最深。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乡镇学校特别缺教师,我们上讲台就执教毕业班,没有教学经验,不熟悉教材、考点,也不善于管理学生,但校长对这些年轻教师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听我们的课,指导我们教学,从不给我们精神负担和压力。周末放假,还经常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
记得有一次,我从学校食堂买来饭菜,吃了几口,就将饭菜放在办公桌上,开始批阅试卷。校长看见后问我:“怎么不吃了?”
“味道太差,不合胃口!”我脱口而出。
没想到我不经意间吐露的一句话,竟然引起了校长的高度重视,他亲自到食堂督导,提高饭菜质量,还谆谆告诫炊事员:“这些年轻教师远离家乡,到这儿来教书,食堂办不好,饭菜难以下咽,他们怎能安心教学?”
我们工作虽然辛苦,但在校园内感到特别温馨、舒畅,教学也非常卖力。那届毕业班中的教师,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头一次任教初三,中考成绩却出乎意料的好,各科成绩都位居全县前列。以前考得最好的一届,学校共有17名学生上了重点高中,但这届毕业班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达到44人,而且很均衡,一共两个班,每个班都有22人。
很难想象,一群缺乏自信、极度自卑的教师,能引导学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描绘美好的未来。然而在一些地方,普通教师真的毫无尊严和人格可言。
有一次我问一位朋友:“你干得好好的,很有发展前途,为何后来突然调走了?”
他说:“一件事让我彻底放弃了在那所学校继续任教的信心!”
原来,朋友所在的学校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末位淘汰制,将成绩位居后列的教师调到偏僻地方去任教。开学时,他站在自家阳台上,看见一位老教师像逃荒的灾民,背着箱子,擦着眼泪,弓着身子,神情黯然地离开了任教几十年的学校。
在落魄的老教师面前,他心中没有涌现出丝毫的优越感,反而泪流满面。在老教师悲戚、绝望的眼神里,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从那天起,我决心寻找机会离开那所学校,一所不懂得尊重教师的学校,是不可能滋生出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这位朋友坚定地说,“好多优秀教师都想方设法从那所学校离开了,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偏僻地方的孩子更需要希望和信心,但一些地方先釜底抽薪,让一些教师彻底失去生活的激情、尊严和脸面之后,再将他们赶到更偏僻的地方去任教。这哪里是去提高质量、播撒希望呀,简直就是让他们去播撒失败的种子、送去绝望,误人子弟呀!
靠几名优秀教师提高不了整体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全体教师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撕去教师的尊严,拼命地逼迫、恐吓教师去提高教学质量,最多导致教师们拼命地逼学生,逼来逼去,逼不出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却容易逼出安全事故。
诸葛孔明也有失街亭的时候,胜败乃兵家常事,任何教师都无法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年年位居前列。比如有一名老教师,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后来仅仅因为一度时间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就被迫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作检讨,听到老教师哽咽的声音,很多教师都说:“我们心里也跟着堵得慌!”
人家都是快当爷爷的人了,从教二三十年,犯过错误吗?没有,仅仅因为一段时间的教学质量不高,就被迫在几百人面前作检讨,甚至部分听他念检讨的教师,还曾是他教过的学生!老教师念过检讨之后,他的教学质量会提高吗?
师范毕业后,父亲反复告诫我:“在学校工作,一定要尊重老教师,他们从教一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不能因为他们老了,而不把他们当回事!”
我那位基本上没上过学、仅仅当过一段时间村干部的老父亲,尚且懂得尊重教师,而一些人却忘记了他们也曾是教师培养出来的,一旦手中有了一定的权力,就开始无休止地折腾普通教师。他们中的极少数人,以逼教师在他们面前讨好、巴结为荣,心态甚至有点扭曲:“见不得教师堂堂正正地教书育人,习惯于教师在他们面前点头哈腰、卑躬屈膝!”
尊重教师,不需要将教师当“圣人”捧着,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照顾和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我们早已习惯于当一名“园丁”了,各级部门认真落实《教师法》,不要将教师的义务无限放大,而面对教师应该享受的权利,却选择装聋作哑,一味回避,不了了之。
严格执行《教师法》,依法办事,就是对教师最好的尊重。
(作者为湖北省秭归二中教师)
董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