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大巴车引擎已经启动。提早到达的强巴仁增径直走向后座,等窗外天光大亮,车才抵达波士顿红袜队位于佛罗里达州的春训基地。室内的通道,一侧墙挂着俱乐部标志,另一侧是贴满密密麻麻通知的通告栏,电视里棒球资讯循环播放。
每天如此,17岁的藏族少年强巴仁增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棒球选手在狭窄的通道间穿梭,心里揣着通往美职棒大联盟的梦。
强巴仁增喜欢用小视频记录下自己的生活,镜头里多是和他一样在小联盟的新人联盟中打拼的年轻人——去年7月,来自MLB(美职棒大联盟)中国棒球发展中心的学员强巴仁增与波士顿红袜队正式签约,成为继许桂源、宫海成之后,被MLB美职棒大联盟俱乐部签下的第3位中国学员,而美国职业棒球体系中的小联盟新人联盟是他们通往大联盟的第一步。
在外界看来,这算是已经推开了顶级联赛的大门,可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他们离外界熟知的美职棒大联盟还有多重门槛。“竞争环境很残酷,有时一觉醒来,队友就已经离开,有的升级、有的淘汰。”许桂源在2015年与巴尔的摩金莺队签约,作为MLB在中国培养的青年才俊中被大联盟俱乐部签下的第一人,他被寄予极高期望。像其他被球队相中的年轻人一样,许桂源需要先在小联盟打出一番成绩才有可能步步接近梦想。但小联盟球队依照实力又分为3A、2A、高阶1A、1A、短期1A与新人联盟等6个级别,“3A最接近大联盟。”但竞争从新人联盟已经十分激烈。
许桂源刚开始打一垒,他能明显感觉到来自同一位置队友的“敌意”,“距离很近的地滚球他也会全力丢给我,说话也带刺。”后来许桂源改打外场,对方在态度上也有了180度大转弯,“直接变得像哥们儿一样。”
竞争的氛围让许桂源丝毫不敢松懈。有时,早晨力量房灯还没开他已经开始训练;有时,他从早上8点多一直练到下午1点多,全身湿透了换身衣服继续练。这种紧迫感甚至让他受了伤也不太敢讲,“尤其状态好的时候,特别怕去治疗后回来位置就被抢走了。”对今年刚22岁的许桂源来说,他不愿浪费太多时间去养伤,因为比赛对应着被发现的机会,“打一场少一场”。
“怂没用,只能正面刚(对决)。”作为捕手,强巴观察到队内竞争对手“大约五六个”,但这已比其他位置好不少,“一个投手背后约有二三十号人等着。”
去年5月,与匹兹堡海盗队签约的18岁小将宫海成成为MLB中国棒球发展中心自主培养被大联盟俱乐部签下的第一位投手。试训的3周,他已经感受到竞争的压力,“生活、训练中的表现都会决定你的上场资格。”
一切围绕自律展开。每天6点多起床,要去验尿看体重变化、有没有缺水,“缺水就要补水”,然后是各种会议,布置任务、训练之余,工作人员会反复强调如何成为职业球员,“比赛中怎么调整心态、如何理解团队配合、甚至还有如何理财等内容。”宫海成透露,分组训练时一旦有人没能完成任务,必须手挽手做仰卧起坐,同起同卧,有一次10个人做了7分钟才达到要求,“就像训练大兵一样。”
真正到了训练时,宫海成发现,无论练技术还是力量,大部分时间都靠队员自觉执行教练的计划,教练只是站在一旁观察,“你得主动去问”。宫海成对自己的球速不够满意,“涨了力量不一定会涨球速。”在教练提点下,他开始琢磨,想让球速达到90迈就需要更大爆发力、更好的柔韧性,他把目标拆分后再一一实现,“光刻苦不行,还得聪明训练。”
在小联盟的追梦生活,不仅是训练和饮食控制,住宿、装备器材也得自己想办法。许桂源说,在小联盟每个级别,资历和技术决定了每个人的收入,而非赛时两人一间的酒店费用也要自理,“一天10美金”,对打击手来说,想打出好成绩,还要有合适的打击手套、球棒,这些甚至需要经纪公司拉来赞助,“最便宜的棒子七八十美金,两根新棒子可能用一个赛季,也可能就用一天。”相对来说,中国球员还很难从棒球文化尚不发达的国内找到赞助商。
中美棒球文化的差异极为明显。许桂源记得,2013年他第一次去美国加入一所高中队伍参赛,最后交出20支安打3支全垒打的成绩单,被美国教练取了外号“哥斯拉”。但再回美国时,当时一些瘦弱的队友进大学后“一下子变壮了”,加上从小学到中学每年一两百场比赛的经验,球员成长速度非常快,“我们一年有质量的比赛有十几二十场就已经很多了,经验就是我们的短板。”
不过宫海成注意到,中国的棒球选手稀有,有时会引起教练特别注意,“可能给多一些机会,但能不能抓住全靠实力。”许桂源也表示,有时家人或朋友来看自己比赛,如果教练知道了,本来没有上场机会的他也会意外获得机会登场。可因为大家对中国棒球的不了解,如果表现很好也偶尔会遭到质疑,“你有没有打激素?”面对队友略带玩笑的“挑衅”,许桂源没说话,只用力举起肌肉结实的胳膊。
“我和强巴遇到的机会很多,如果时机成熟,相信教练会愿意让我们同场竞技。”在不久前的MLB小联盟春训赛上,巴尔的摩金莺队与波士顿红袜队遭遇,由于强巴仁增刚加入训练不久,两人没能同场较量,但许桂源在这场比赛中交出2-4的成绩单,1支三垒打1支二垒打,贡献1分打点自己还跑回1分,“已经慢慢进入状态。”许桂源把今年看成决定自己命运的一年,“这是我来的第3年,到了必须往前走的时候了。”
当许桂源准备迎接更大挑战时,强巴仁增正在初来乍到的孤独与新鲜间徘徊。出生在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一户工薪阶层家里的强巴仁增从小跟跟爷爷奶奶长大,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被选到北京念书,又因在学校里主动捡垃圾被大成学校棒球队教练看中,“让我跑跑圈、扔扔球,就开始学习棒球了,我那时候又黑又瘦,看着就营养不良,但教练说我未来会有出息。”强巴仁增回忆,“老师教我们把学校当成家,我看到垃圾就去捡了,所以教练看上了我的品质。”
顶着沙尘接地滚球、400米计时跑喝了一嘴凉风,日复一日的训练却没有比赛,刚开始,强巴仁增想“不练了”。但随着有了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他意识到,棒球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2007年离家后,强巴仁增只回过两三次家,条件限制,他也很少给家里电话,家里的变故曾让儿时的他感到命运不公,不愿与人交流,但好在棒球场让他找回自信,也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与红袜队签约后,强巴仁增把家人拉进了一个微信群,时常往里面放一些自己训练的照片和视频,“希望我能好好打球,变得更强,等真长本事了,就能带他们到世界各地转转,我想通过我让家里团结起来。”而另一个“往大了说”的梦想,“棒球改变了我,我也希望将来有机会能让家乡有棒球队,让更多孩子的命运有更多的选择。”
本报北京4月8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