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暗下,音乐响起,人群沸腾,“天王”张学友的演唱会即将开始。负责现场安保的民警李劲背朝舞台,向看台腹地一名男子走去。这位涉嫌经济犯罪的嫌疑人敖某浑然不知,直到肩膀被轻轻一拍。
在4月8日的南昌国体中心演唱会主会场,这场抓捕悄无声息,没波折,没惊险,从锁定对象到嫌疑人落网,前后不过10分钟,嫌疑人被戴上手铐时一脸茫然。
从6万观众之中认出敖某的,是体育场入场处设立的电子摄像头。在演出开始前,它就向公安机关发出警报。
“如果没有人脸识别,抓捕会更加困难。”红谷滩派出所李劲告诉记者。为了不惊动敖某,从收到警报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不敢大意。“不能让他跑,附近的歌迷不知道什么情况,也会跟着跑,容易引起踩踏。”警方要仔细比对识别信息,一步步锁定位置,缩小范围,慢慢包抄,最后出击。
“就像手机导航一样。”虽然不太明白背后的原理,从警7年的李劲还是服气地表示,“人脸识别用技术替代了人力,识别更快,效率更高。”
如果你记性还好,也许记得六七年前,社交媒体会在集体大合影中框出每一张可识别的人脸,请你耐着性子一一标识。
没过几年工夫,人脸识别已成“日常”。过门禁、上班打卡、机场安检……都可能扫一扫脸。
支持人脸识别的手机无惧指纹识别按钮的误差。在公共场所,人脸识别系统既用来排查可疑人员,也能找到和父母走散的孩子。
在上海,闯红灯的行人会收到当地交警发来的短信提醒,提示行为已违法且被记录,请自觉接受处理。即使戴上口罩,藏身黑夜,只要没遵守交通规则,你依然无法躲避高分辨率摄像头的“目光”。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无法忘掉你容颜。”短短的几秒钟背后,是一个十分强健的电子大脑。上亿张面孔,即使只有最细微的测量差别,也能被区分开来。当未知的面孔载入时,通过比对就能找到最接近测量数值的那张已知的脸。技术越发达,比对越精细。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2016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元。在全球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这个数值是162亿美元。
人脸识别技术不能免受可能侵犯隐私的质疑。脸书(Facebook)刚曝出5000万用户数据被泄露丑闻,又在欧洲因一项人脸识别选择性测试而遭谴责——它不符合欧盟将在2018年5月推出的一般数据保护法案(GDPR)。
“与所有其他特征(如指纹识别、血液样本和视网膜扫描)不同,面部识别大部分时候未经同意就可触发识别任务。”维拉诺瓦大学教授托马斯·拉布雷克在《福布斯》杂志上评论道。
“你的脸上有很多数据:年龄、性别……”美国面部识别技术研发商首席营收官道格·艾利说。
那只“眼睛”观察着,辅以社交网络交叉印证,你的身份、性格、地址、消费习惯、所患疾病、最近去过哪里、见过什么人……都将暴露无疑。
最近,新加坡政府计划在10万个路灯柱上安装监控摄像头,这些电子眼背后将配备更完善的“大脑”,监控人群行为,预防紧急情况发生。这些摄像头3秒能识别18亿张人脸。
尽管新加坡政府和合作企业都宣称会对隐私保密,人们依然忧心忡忡。“这项技术也许会被用来攻击政治异见者,或施压于和平抗议者,让他们无法享有言论自由。”美国电子前沿基金会高级律师亚当·施瓦特兹认为。
一家美国科技公司还声称将开发出识别面部情绪的设备,在未来,也许只要戴着一副特制的眼镜,你就可以马上知道对面的相亲对象是在假笑还是装牙疼了。
悲观的我,害怕自己在别人眼中只是一行行准确的数据、密密麻麻的标签,而不是“一个美丽的秘密”。在那个可能荡尽犯罪和危险的未来世界,不确定性的美好,还会存在吗?
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