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5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院士束怀瑞:果树“魔法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5月21日   12 版)

    束怀瑞院士在指导果农。

    如果在童话故事里,束怀瑞一定是位果园“魔法师”。

    可以为树根看病坐诊,给树叶调节营养“膳食”,把果园里易旱易涝的土地驯得服帖,让贫田中的果树结出累累硕果……

    但事实上,他没有魔法,而是一位果树学专家。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束怀瑞从事果树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近70年,在果树根系生物学、果树碳氮营养和丰优技术原理方面做出的种种成果,也在果园里结出硕果,滋养了无数的胃与生活。

    果树研究独具“慧眼”

    对于自己,束怀瑞不爱多讲。但谈到果树,89岁的他可以颇有兴致说上一两个小时,从土地,到果树,再到果农……如果把心灵比作花园的话,那他心里或许装着一片大地,长着一片果林。

    其实,1947年,束怀瑞考入山东农学院时,他对果树、果品之类并没什么认识。但在校的3年学习、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奠定了他的果树科研生涯。

    研究果树的人不少,束怀瑞的犀利之处在于,他在刚从事果树研究不久就盯上了很少有人关注的果树根系。

    过去,人们在果树栽培管理和研究中,往往只重视地上部分,在修剪、整形、浇水、施肥等方面下足了工夫,却很少有人研究根系。地下部分看不见、摸不到,根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勾起了束怀瑞的好奇心。

    从1954年,束怀瑞就开始潜心研究根系。他在研究中渐渐发现,地上的问题根源在地下,“根系是植物的‘根本’,任何影响根系生长的因子都会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人类最基本的农事活动也都主要是为根系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与合理的营养空间。果树根系是提高果品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的潜力所在。”

    而他的研究也颇有成效,比如,在山东省鄄城县、巨野县就立下了大功。

    两地果园都在平原低洼地,夏季易积水,导致亩产只有四五百斤果子。上世纪80年代末,束怀瑞来到这里,认真研究果园的立地特点后,提出要起垄成沟,排掉积水。为防止成沟后,根部积涝排不彻底,他还试着在沟旁边埋上麦秸草做的草把子,给根部通通气。没想到,凡是起垄、埋了草把子的果园,第二年亩产一下子蹿到2000公斤。

    束怀瑞给这项在平原地采用起垄成沟埋草把的技术,起名叫“起垄沟草法”。后来他总结分析这一技术时认为,积涝是造成根系窒息、导致早期落叶的重要原因,成沟起垄有利于排水通气,防止早期落叶,促进花芽形成。

    但仅研究根是不够的。束怀瑞还研究树叶,由此探究果树的营养奥秘等。根据研究,他提出了“果树根系是生态变异大、环境反应极敏感、适应阀值小的不完整功能补偿结构”“看碳施氮,以氮促碳,养根壮树,优质丰产”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成为果树栽培管理的基本原则。

    自称有点专业知识的农民

    如果说,对果树根系等的研究是束怀瑞在研究方向上眼光独到,那他在研究方法上也可以说,自有一套。

    束怀瑞说:“我和现在的青年不一样,我喜欢向农民群众学习,向生产实践学习。”

    他前前后后在农村待过约30年,常常往地上一蹲,就和农民群众唠起家常,聊起生产,谁家修剪果树的剪刀没了,“拿走用吧”,哪次又听到谁家又有困难,就掏出二三百元借给人家,常常有借不用还。他自称是一位有点专业知识的农民,走到哪儿都注意了解农民在生产上有什么困难,又有什么好的做法,有问题就去研究解决,有好办法就去学习总结。

    1958年冬,束怀瑞在威海考察时,在劳模陶遵祜的苹果园里发现了一棵特别的树,该树以三大主枝为主,层次分明,树势匀称、健壮,可谓苹果树中的“模特”。他就向陶遵祜学习、总结树形经验。回到学校后,束怀瑞从营养吸收、产量形成等方面对这种树形进行了详细分析,把它称为三大主枝主干疏层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枝组的概念,以及枝组培养等观点,成为苹果整形修剪中的典型经验,沿用至今。

    后来,他还亲自把陶遵祜、戚合胜、高建发、黄善治等一众劳模请到山东农学院来为学生讲果树修剪技术、栽培管理。

    这些虽已过去了五六十年,但至今提起,束怀瑞仍记忆犹新,那些农民劳模的名字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他曾经这样总结:在群众中有学不完的经验,有说不尽的发现。一项技术没有参加系统的实践,靠单纯的书本理解,是绝对不行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群众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能创造出一些书本上找不到的、但是对社会贡献很大的、高水平的技术,农民专家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虚心向农民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让青年接棒

    “现在农科院校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脱离生产。”束怀瑞说。

    在束怀瑞看来,搞农业科研,必须一头连着理论,一头连着生产实践,不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让科研成果再回到田间去。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然他也是这么教学生的。

    1982年,束怀瑞到沂蒙山区的蒙阴县进行扶贫开发,前前后后待了10年。蒙阴县是一个山区县,土壤贫瘠,交通闭塞,绝大多数果园亩产不足300公斤,很多甚至常年不结果,当地群众一直处于贫困状态。束怀瑞选择了县里条件最差的高都乡九里岭果园为开发基点,领着学生在那7亩最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试验研究。

    “当时住在山里,经常就着咸菜啃烧饼。” 束怀瑞的学生、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高东升回忆说,“但老师很坚持。”

    束怀瑞根据自己对根系的研究,试着在每棵果树下挖了4个营养穴,穴中放上草把,周围各放约50g尿素和过磷酸钙,再灌5公斤水,铺上地膜把穴封严,再在地膜上挖一小孔,盖上一个石块,以收集降水。谁也没想到,这个七八年不结果的果园,到第二年每亩平均结了1100多公斤苹果,每棵树的成本却只有2.4元。这项被称为“地膜覆盖穴贮肥水”的技术,“七五”“八五”期间在17个省推广470万亩,创经济效益7.6亿元。

    虽已是耄耋之年,束怀瑞还经常下乡,了解果树生产形势,指导种植户生产。他认为,农业科研要把深奥的理论化为简单实用的技术,让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创新的技术接地气,好让农民在生产上很容易掌握、便于推广。

    除了联系实际,束怀瑞认为,要建设一流学科,必须有一流的人才,要培养一流人才就必须先确立开放的人才培养观。他建议当下青年科技人才要重视知识融合、学科交叉,进入前瞻性和开创性的研究领域,“学科发展、提高科研水平的根本在于创新。要善于将现代高新技术与学科发展结合起来,开拓新研究领域。”

    束怀瑞希望,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使果树根系生物学、果树生理学及生物技术育种等研究方向上的理论及基础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一批新技术,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成果创新,带动果品产业的发展。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5月21日 12 版

92岁院士陈清如:赋予时间以荣光
院士束怀瑞:果树“魔法师”
漫谈科学家的信仰
无人机编组表演海鸥飞越“天津之眼”摩天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