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团组织整合政府资源购买服务激活民间力量

南昌阳光学校让“熊孩子”蜕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5月28日   07 版)

    在江西南昌,有一所学校很神奇,专收“坏孩子”,而且教育效果很明显。记者从南昌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办公室了解到,2014年,南昌市频发停放车辆被砸事件,作案者几乎都是12岁~14岁的未成年人。然而,2015年以后,南昌市砸车窗盗窃财物案件下降了89%。据知情人透露,数据下降的背后与南昌阳光学校密切相关,原因是这个学校解决了这些“坏孩子”家庭管不住、学校管不了、刑法够不着的难题。

    体罚、管教、小黑屋……这是很多人印象中类似学校矫治“坏孩子”的场景,好像没有点手段,就拿不住犯事的孩子。实际情况难道真的如此不堪吗?近日,记者走访了南昌市阳光学校——教育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民办专门学校。

    记者从南昌市区驱车一个小时来到新建区石岗镇。阳光学校地处乡间,学校大门并不大,显得很低调。穿过篮球场就是学校教学楼,与普通学校不一样的是,这个季节有两排穿着迷彩服的学生在球场上军训。再往里走,楼前还有门卫岗亭,氛围略微显得有些压抑。

    “这些孩子可不好管!”在路上,团南昌市委的一位干部介绍说。2014年7月,南昌频发停放车辆被砸事件,在红谷滩新区曾一晚发生10余起车窗被砸、车内财务被盗的案件。公安机关发现,作案者几乎都是12岁~14岁的未成年人。

    如何处理这些“熊孩子”,曾经让公安机关很头疼,只能一边抓一边放。团组织想到一招:团南昌市委(市预防专项组)联合市综治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与新建区南昌鸿杰少年学校联合成立南昌市阳光学校,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这些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移送到阳光学校,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帮助他们进行社会融入。

    “差生们”最稀缺的就是尊重

    对于陌生人进入,学生们总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程暖(化名)也不例外,见到记者时落落大方,一点儿也不像常人眼里的“差生”,吧啦吧啦介绍自己的经历:“我在家曾是一个小霸王,家里人管不住我,我爸更拿我没办法。”

    2000年出生的程暖,4年前来到阳光学校。她从小生活富足,在安徽老家上的是贵族学校。尽管爷爷奶奶宠爱有加,但难抵父母离婚带来的伤害,心里难受时只能用叛逆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可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热的是她的心,冷的是大人们的态度,父母各自组建自己的家庭,总以工作忙来搪塞她。

    “我爸爸把我送来阳光学校,他哭了,好无语呀,我都没哭。”尽管不愿意来阳光学校,但是那天她头都没回就走进了校门,感觉身后的世界无可留恋,空落落的与自己无关。

    “大道理自己都懂,但就是忍不住地哭过、闹过、撒过泼”。程暖就是不愿意在这里被老师管束,别人半个月军训就适应了生活,她说自己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军训生活重复又单调,只要谁拖集体后退,整个班一起受罚,她落后次数多了,看同学陪着受罚,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一次晚上的感恩分享一下子焐热了她的心,“服了!我不能这样对待别人,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对待家人”。

    如今,阳光学校的生活,让她内心深处也洒满了阳光。虽然少了一些在普通学校的自由,但在程暖看来,在这里,同学相处没有压力,老师也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她是个“坏女孩”,甚至与老师熟识之后,可以无所忌惮地开玩笑、放声大笑。这样的轻松,是久违的释然,是以往家庭从来没有给予过这个17岁花季女孩的释然。

    与其说程暖变得懂事了,不如说随着时间推移,她选择与生活和解,对父母关系无法改变充满无奈,是另一种形式的麻木:“来来去去的同学有很多,4年了,我完全适应了,对于父亲也从对抗到理解,每个月通一次电话。”

    初中毕业之后,程暖参加了阳光学校的厨师班培训。她最开心的是完成作业炒出来菜,大家拿着筷子一抢而空。程暖内心清楚,父亲并不会让她从事这个行业,“我也很迷茫,不知道以后出去干什么,如何面对这个家庭”。

    阳光学校的生源,一部分是父母主动送过来上学的孩子,另一部分则是公安机关送过来的“熊孩子”。马奔驰(化名)因为打架来到这里,他坦言:“在这里很轻松,不像外面的普通学校,老师会因为自己是‘坏学生’,就故意把位置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也不存在因为成绩‘好学生’看不起‘坏学生’。”

    在阳光学校,孩子们得到一种稀缺的尊重,这让他们感到自由——师生之间关系相对简单,学生不会因为成绩不好受到歧视。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就能立马得到老师的关注,“学校重视态度,不重视结果”。

    对于这群“熊孩子”来说,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尊重。设想一下,这份尊重如果来得早一点,或许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

    潜移默化引导孩子的“江湖气”

    在阳光学校有个特殊景象:教官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默默地看着学生上课,文化课老师在讲台上课。有学生偷偷告诉记者,只要同学上课开小差看课外书,都会被教官谈话。教官的角色会不会让孩子生活在压抑之中?记者带着问题在校园中走访了一圈,发现教官是学校里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吃饭由教官带着学生,就连睡觉时,每个寝室都会安排一名教官陪着。记者暗自担心,教官是否会打骂孩子?

    见到教官林端阳的时候,旁边的女同学调皮地喊了一声:“老林。”然后“嗖”地一下跑远了。林端阳说:“我平时的工作是和学生交朋友,不过该严厉的时候就严厉。”

    在年轻的教官林端阳看来,教官的作用是督促孩子。这些孩子都很聪明,问题就是他们的自制力比较弱。比如他和孩子们睡在一个寝室有两个目的:一方面要防止老生欺负新生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从叠被子到洗衣服,他都要手把手来教。

    林端阳坦言,有的孩子混过社会,时间久了难免保留着“当老大”的感觉,刚来时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教官的作用就是防止冲突。可别小瞧这些同学,也有优点——“讲义气”,遇到同学打架,能站出来拉架。教官的作用,就是潜移默化把孩子们的“江湖气”往正面的方向引导。

    他也听说有别的民办学校教官无端打骂学生。林端阳介绍阳光学校的情况时说:“孩子们刚来的时候,免不了有情绪,这时我们不会插手的,让心理教师介入辅导。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我们才会参与纠正他们的一些习惯。”

    “动不动打戒尺,不听话的关黑屋……这些做法我们从来不提倡,也不准教官这样做。”阳光学校副校长邓小毛告诉记者。

    邓小毛发现,公安机关送过来的孩子偏激性格的并不多,很多都带着愧疚之心,比较好管理,心理上大多没有问题,反而是家长送过来的孩子不太好管教。遇到过有的孩子扬言要绝食,老师耐着性子说服,一般一两天也就好了。如果发现孩子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不适合学校的生活,多交钱学校也不能收。

    邓小毛介绍,孩子们入校时,要接受心理测试,之后就是三周的军训、法治和感恩教育。大部分学生在两周内就能适应学校的生活。之后,学生们被按照不同学龄,分别编入小学和初中班级上文化课。

    学生多了,需要注意的管理细节也多了起来。有个深夜,一名男生突然起床,拿起宿舍的笤帚挥舞起来。被教官叫醒后,孩子什么都不记得,原来孩子是在梦游。从那以后,学校规定在宿舍不允许摆放笤帚与墩布,防止出现伤人现象。这样的管理细节还有很多。

    林端阳每天就寝之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找到寝室中年龄最小的孩子谈心,了解孩子们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我宿舍里有15个孩子,他们家长的微信我都有。孩子写信,我就用微信拍给父母,与家长随时保持沟通”。

    “混社会”的背后是孩子对家庭的逃避

    作为阳光学校的心理教师,年轻的黄敏直言,刚到学校工作时很不适应。一些女生是家长眼中典型的“坏女孩”,上了初中就开始“混社会”,在KTV陪酒,每晚有几百上千元的收入。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女孩家庭条件不差,却流连于灯红酒绿的生活,母亲在娱乐场所找到她,把她反锁在家里。最终,她还是跳窗逃出去。她直言不讳告诉黄敏:“我实在放不下那种热闹的生活。”

    在心理咨询行业,一般要求咨询师的阅历比较丰富,这样才能与被咨询者对话。“说实话,我的人生经历没有他们那么多。”黄敏发现给“坏孩子”做心理教师并不容易,有的女孩甚至在社会上交往过二三十个“男朋友”。

    工作的这几年,黄敏发现,在阳光学校做心理教师,教育女孩比男孩更难。这些女孩入学之后,黄敏与她们主动交朋友。

    因为学校不允许用手机,很多女孩入校后,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突然“失踪”了,会让外面的“男朋友”很着急。与黄敏混熟了之后,她们会提出借用手机,向“男朋友”告知情况。借,还是不借?是摆在黄敏面前的问题。

    “如果是与男生谈恋爱,小女孩放心不下,我会帮着给孩子转达一下,毕竟这可以理解。如果他们的‘男朋友’年龄比较大,那多为两性关系,坚决不能让他们发生联系,还要逐渐矫正她们的思想偏差。”黄敏摸索着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根据黄敏的长期观察,有“混社会”经历的女孩子,大约能占到入校女孩的一半左右。其中,80%~90%女孩的原生家庭都是离异、单亲、重组家庭。

    家庭结构完整的孩子,则出现问题的概率非常小,但不是绝对。其余的10%~20%女孩子,之所以来阳光学校,黄敏认为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比较优秀,却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孩子们因此选择逃避,行为出现了问题。比如有家长要求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孩子无法排解压力,就选择玩游戏的方式进行逃避。

    这种逃避的心理,在阳光学校的男孩群体中也表现得特别明显。表面上,不少男生都有网瘾,实际上是家庭中父母不和、家庭困顿的压力传递到孩子身上,让这群孩子承受了本不应该在这个年龄承受的压力。他们为了逃避压力,选择玩游戏,甚至离家出走“混社会”。

    黄敏始终认为,要教育好这些孩子,并不是简单地不让他们接触手机、电脑这么简单。很多孩子的网瘾只是表象,根源在于原生家庭出现了问题。可是,多数的家长,只是看到孩子的问题,却忽略了自己的问题。

    重塑信任关系,去年有5人考上重点高中

    在阳光学校,学生们统一穿着迷彩服,其他的生活用品也几乎没有区别。作为心理教师的黄敏解释,这是为了表明学生之间一律平等,在外面他们也许有不同的生活,但是来了这里就应该选择重新开始。

    “他们与父母最缺乏信任关系,来了学校就要重新建立信任。”黄敏一语道破教育的方法。心理教师专门设置课程,让学生以宿舍和班级为单位,参加真心话大冒险、背摔等团体辅导课程,纵向增加对老师的信任,横向增加对同学的信任。用不同的信任,编织起他们在阳光学校的社会关系网络。

    记者在采访学生时发现,他们的脸上闪烁着自信的神色。黄敏介绍,阳光学校重塑学生的价值观,从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入手——并不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只要学生的情绪管理有了进步,学习态度有一些转变,都可以得到心理老师和教官的肯定。

    有老师说,教官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心理教师则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在阳光学校这个物理隔绝的空间里面,脱离了世俗中对“好孩子”“坏孩子”的评价标准,这群学生形成独特的主流文化——只要努力就是一种进步。在采访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张口就能说出做人的道理,实际上是校园文化在内心的映射。

    该校副校长邓小毛说:“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向社会申明,这些孩子犯过错,但不是犯罪。阳光学校不是关押少改犯的地方,而是帮助孩子回归社会、回归家庭乃至回归学校的地方。”

    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并没有因此让学生彻底放弃学习。记者从南昌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办公室得到一组数据:2017年,阳光学校的省内外自费生共252人。学校47名学生参加当年中考,5名考上重点高中,11名同学考上普高。这样的成绩不免让人觉得惊艳。

    有人担心,在学校的环境下变好了,可是回到家里之后,孩子依然要面对家庭的压力,这个问题如何破解?黄敏说,每个月学校都会举办家长课堂,告诉家长如何与孩子相处,遇到孩子行为反复怎么办,与学校如何保持沟通。

    有专家发现,学生回归家庭也会存在一种无力感,毕竟问题的根源在家庭,学校的教育只是暂时的,如何预防孩子变回“坏孩子”,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这些孩子的父母能否做好父母,还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团组织扮演监管角色介入“差生教育”

    团南昌市委书记盛炜认为,帮助这些严重不良行为的孩子悬崖勒马,团组织不能袖手旁观,应该有所作为。团组织一方面应帮助孩子矫治行为,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另一方面还要改变社会对他们的认知。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有的地方通过政府举办专门学校,一次性投入至少在5000万元以上,且不包括后续的投入。然而办好南昌阳光学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模式,南昌市委、市政府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保障,落实了每名学生每年2.4万元的教学经费、7200元的伙食补贴费,办学模式为江西省首创。同样的资金就能解决1600多名学生的问题,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政府的注意力可以更加集中,做好相应的监管。

    在这个过程中,南昌团组织扮演着监管的角色,一头联系着阳光学校,配合相关部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另一头联系公安机关做好生源工作。

    盛炜感叹:“用这样的方式,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做扎实,帮助这些孩子重新与社会建立链接与信任,帮助一个孩子,挽救一个家庭。”

    南昌阳光学校的办学效果究竟如何?邓小毛给记者提供一组数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阳光学校以家访、微信、短信、电话等多种方式对2017年毕业学生进行回访,共回访了199个学生家长,其中电话回访中31名家长没有接听或者电话关机,其中,52.98%的学生正在上学,22.62%的学生正在上班,7.74%的学生在学习技术,1.79%的学生正在经商,1.97%的学生反弹。

    有识之士提出,团组织介入“差生教育”的背后,也给社会一个重要启示——应该正视“差生教育”的问题了,“差生们”真的差吗?“差生教育”如何进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5月28日 07 版)

书海工程探索共青团精准扶贫新途径
南昌阳光学校让“熊孩子”蜕变
“坏孩子”最大的敌人是以爱为名的伤害
图片新闻
扫码读“共青团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