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个小朋友的妈妈评价自己的孩子说,他就是太内向了,性格不好。突然间,我感觉很心疼那个小孩——因为我也是个内向的人,童年遭遇了很多质疑,后来花了很长时间才接纳自己原本的性格。可是,性格真的有好坏之分吗?内向真的需要被纠正吗?
内向并非害羞,更并非怂,内向者在熟悉的人面前、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喜欢的话题上,能够滔滔不绝。内向与外向的人最大的区别只是获取、消耗和保存能量的方式不同。内向的人从内心吸取能量,需要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知觉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保持活力和身心平衡。外向的人从外部世界获得能量,当周围充斥着人群和冒险活动时,容易快乐。
在美国,外向者的人数是内向者的三倍。中国人比较内敛,内向者应该更多些。相声演员郭德纲一再强调自己是个内向的人,大家每次听到都笑,把这句话当成段子。其实内向的人未必不能做喜剧演员,也可以演讲、主持、管理,他们富有同理心,更善于倾听,值得信赖。主讲哈佛公开课《幸福课》的塔尔教授就是个很内向的人,他说每次讲课前都要运动一下,做做心理建设。他分享的内容,总让人觉得真诚、走心、有深度,跟那些让现场气氛活跃,但过后丝毫留不下痕迹的演讲者不同。
美国心理学博士马蒂·奥尔森·兰妮的《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教人正确看待内向这种性格,并教给父母如何跟内向的孩子相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更加了解自己,并给童年的自己一个拥抱。内向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助他们做自己,被接纳、被欣赏,而不是为内向性格感到羞愧。
性格并没有绝对的好坏,所有的人都需要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也需要平衡。内向的人需要适度参与外部世界,否则就会自卑,或者迷失;外向的人也需要适当的休息和安静的思考。
内向的人容易被误认为“不友好”,如果家有内向的孩子,父母要发挥桥梁作用,帮助别人理解他们表达友好的方式,同时制造机会让孩子表达感受。内向的孩子非常担心肢体冲突带来的精力损耗,所以倾向于忍气吞声,他们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处理冲突,否则将会无法用生气来保护自己。父母可以示范如何化解冲突,教他们如何道歉,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想法。
看到这些,我想到很多新闻,许多人都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比如电影《芳华》里,何小萍的悲剧就是性格的悲剧,不会表达,也不善于处理矛盾冲突。她的军装迟迟未能发下来,想借别人的军装拍照片寄回家,不知怎么开口,就抽空偷偷穿走,以为不会被发现,可遭到了群嘲,被定性成“小偷”。何小萍既自卑又自尊,害怕被拒绝,也就本能地逃避沟通——事实上,一旦提出了要求,难题就交给对方了,别人未必不肯借。
何小萍是个内向的人,她有许多优点,刻苦、坚持,做事踏实,业务能力强,善于觉察别人的善意。她的优势让她能够被挑中进入文工团,可她的家世和性格让她在集体中受到了排挤。
那个年代的父母大多忙于生计,很难把养育孩子当成一门学问,内向的孩子就更难过一些,容易变得拧巴、羞耻、自卑。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好的引导,何小萍也许就会过得幸福了吧。但愿现在内向的孩子们都能被善待。
闫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