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6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非遗邂逅时装,二十四节气也能穿上身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6月12日   08 版)

    “艺针忆绣”非遗服饰秀。卢旭/摄

    白露时节,碧山远映,清雅灵动的白鹭蹁跹而来,搭叠的羽翼变成衣裙飘摇……在古琴管派传人任景利演绎的《良宵引》中,“白鹭为霜”服饰秀登上T台。北京服装学院教授、中国十佳设计师郭瑞萍以二十四节气为灵感,带来58套服饰,运用仿绗缝、乱针绣的针织纹路,取美丽诺羊毛、棉麻等丝线,结合透明丝、金银丝等纱线品种,以针织工艺赋予白衣变化多端。

    在2018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6月4日~9日,6晚11场“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在恭王府的夜幕中降临。

    “艺针忆绣”“白鹭为霜”“苗净千寻”“布衣经纶”“云想彝裳”“木真湘韵”“采蓝之忆”“挑绣之韵”“流光溢彩”“苎梦东方”,以及一场非遗跨界音乐剧《白蛇惊变》,展现了二十四节气、苗绣、蜡染、亮布、挑花、手推绣、青瓷、京绣、荣昌夏布等多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与现代服饰设计的融合。

    开场首秀“艺针忆绣”,设计师赵卉洲带来35套“苗绣+时尚”的服饰,以工艺提花来做苗绣的“并蒂莲花”纹样,以立体叠绣来做“蝴蝶探花”,以马尾绣工艺做“百鸟朝凤”。

    设计师成昊带来的是“采蓝之忆”蜡染系列作品。“苗家人传承千年的草木染技艺,没有专门学校教,全部是妈妈们在农闲时点滴教给女儿,以这样一个传统的方式传承至今。而推广蜡染文化,我们既要传承,又要发扬。”成昊从蜡染中提取有代表性的符号——蝴蝶妈妈、太阳鼓、蝶恋花等——与时尚元素结合,使其不再是一件“古董衣”,而是能走进现代生活不同场合的时装及成衣。

    “苎梦东方”展示的是有1000多年历史的荣昌夏布。它以苎麻为原料,经手工绩纱、织造加工而成,因常用于夏季衣着,俗称“夏布”,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宫廷贡品,并畅销海外。然而,在上世纪初,随着大量机器纺织的洋纱、人造丝进入中国市场,以传统工艺生产的夏布,效率低且成本高,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直到上世纪80年代,韩国、东南亚等地对夏布的需求唤醒了沉睡的夏布机,织布老艺人开始重新传授几近失传的夏布织造技艺。

    2017年1月,设计师张义超带着荣昌夏布,作为唯一中国时装设计师代表,参加西澳中国年系列交流活动。本次服饰秀,她带来60套融合荣昌夏布与荣昌安陶两大国家级非遗于一体的创意作品。

    从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该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研习,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

    上海大学已承办了13期研修班,涉及染织绣、银饰锻造、竹编木雕、青海果洛传统工艺等多项非遗技艺。非遗跨界音乐剧《白蛇惊变》汇集东阳竹编、缂丝、蜀绣、乱针绣、顾绣、银饰锻造等12项非遗技艺,6名上海大学研修班学员担任剧目的舞台美术和白蛇服饰的制作。

    东华大学作为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自2016年9月以来,已培养非遗传承人110余人。在“布衣经纶”中,东华大学师生与来自苗族、侗族、彝族、水族、布依族的非遗传承人联手,创作了与高定礼服结合的锡绣礼服,与设计师品牌合作的侗族绣花包,与当地名茶联合开发的马尾绣茶具,与主题酒店共同出品的雷山刺绣靠垫……原生态贵州刺绣成为年轻人的个性消费品,久藏深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活在了当下。

    这场秀的设计师,都是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系教授陈彬的学生。在他看来,运用传统元素首先要有现代理念,“要让它变成现代的文化,能在生活中使用的产品”;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我在教学过程中,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学生加入我们,共同创作,所以能在作品中看到英国思维与中国元素的融合;也会在国际舞台上表演,我已经带着这些作品到过英国、斐济等国,明年还将去波兰。”

    多样的非遗传承形式,连接传承人与设计师,打通民间与高校,也跨越了年龄的界限。北京十余所中学的学生设计的50套纸艺服装,以民族风、传艺荟、非遗谱三个系列,走上这个秀场,展示了青少年对非遗的理解和诠释。

    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袁爱俊介绍,纸艺服装与遗产教育结合这一做法,有着广泛的学校基础、课程基础和学生基础。本次活动展示的50套服装,就是从今年5月“第六届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纸服装展示活动”的30多所中学的233件作品中精选而来。而早在21世纪初,时任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的她就率先在国内倡导世界遗产教育,引领青年关注世界遗产,从中探寻华夏民族的精神力量。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6月12日 08 版

朱伟:八十年代的文学故事是说不完的
作家为何不能成为故乡的“逆子”
隔窗直击故宫文物“手术现场”
非遗邂逅时装,二十四节气也能穿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