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之前,某地学生遭遇90后凶手恶性袭击,导致19名学生受伤,其中9名学生死亡。让人不解的是,凶手究竟有多少仇多少怨?近日,有媒体披露案发细节,凶手曾在这所学校就读,上学时就有被同学欺负的经历,甚至因此心理也出现了问题。就连与凶手最亲密的父母,也没有想到,儿子在中学时心里落下的病根,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结下罪恶之果。
从事件的结果上来看,年轻的凶手罪大恶极,对他如何谴责都不过分。可是换个角度来说,这名年轻凶手也是受害者。惊天大案结束了,与大多数的悲剧一样,时间会逐渐冲淡大众的记忆,不过,反思比愤怒更重要,事件留给社会的思考才刚开始。
梳理今年以来的几起恶性案件,背后不乏有年轻凶手的身影。春节期间,某地一名35岁凶手杀害3名村民。凶手平时表现内向,喜欢自己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在前段时间的空姐遇害案中,年轻的凶手也是疑似有精神问题,动不动就打骂家人。
如果给他们画一张像:生活在底层贫困家庭中的“宅男”,长期处于失业和半失业之间,在维持生计的边缘挣扎。他们长期被别人看不起,还要面对各种欺负,生活在悲情氛围之中,让他们极度敏感,甚至心理有创伤,把自己封闭起来,家庭也没有能力解决他们内心的问题。偶然的一件事情,就会让他们瞬间裂变,在沉默中爆发。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也是不折不扣的年轻弱势群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弱势群体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共青团组织就关注到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不可否认的是,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工作,大大改善了底层青少年的境遇,提高了社会的文明水准。
然而,最新的社会发展态势又表明,对于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宅男”,社会整体对他们的关注还不够,特别是长期对乡村“宅男”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最多只能覆盖到他们的生存问题,更高层面的公共服务供给实在太稀薄,甚至存在关注空白。
的确,社会关注到每一个个体,需要的成本太高,任何一个社会都没有办法百分之一百覆盖类似问题,发达国家也常常会出现极端的个案。反观我国的乡村青年,他们直面就业问题、高价彩礼、育儿等社会压力,而自身的社会化程度又太低,个体很难融入社会,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走出困境。因此,他们越躲避压力,越被周围的人看不起,然后他们再逃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社会应该有基本的共识:乡村“宅男”面对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贫困,但精神无助比物质贫困更危险,社会的冷漠比他们的困难更可怕。说一句通俗的话,当他们绝望时,有热心人站出来拉一把,可能结果就不一样。
同样是“问题青年”,乡村的“宅男”比城市“宅男”更无助。对于乡村“宅男”从善到恶的变化,如果我们只从社会从道德层面指责他们,显然过于苍白无力。到了该正视乡村“宅男”的时候了!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是否能把这样的“宅男”纳入到工作之中,当一件正经事来做,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更加精准“滴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是社会文明和良心的体现,可谓功德无量。
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