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13岁的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小河村完小一年级学生田冰(化名)迎来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坐车、第一次吃冰淇淋、第一次拥有新的运动服和运动鞋……
原来,来自苏州市职业大学“益往黔行,筑梦少年”支教团的成员,从江苏的苏州坐着绿皮车,来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铜仁。两个小时的盘山公路的车程,还要翻过两座大山,才能到这里的支教点。
虽然出发前,带队老师给他们打过“预防针”,到达后的场景仍让支教团大跌眼镜——教室仅有6间平房,晚上只能摸黑上“旱厕”、睡在课桌上,雨天教室还漏雨。
第二天,在一年级教室,支教团成员罗涵钰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孩子。她比同班的孩子大很多,踩着一双不合脚的拖鞋,穿着一件不合身的裤子有很多破洞,上课经常发呆。据了解,这名女孩叫田冰,小时候发烧耽误治疗,导致了智力障碍和肢体残疾,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有学校愿意收她,12岁才上一年级。
为了了解更多有关田冰的家庭状况,支教团决定去家访,翻了一座大山,才找到她家。
“她家是危房,由当地政府改造援建,家里的桌椅凌乱摆放,地上堆满了土豆,衣服都是别人穿剩的,仅有两双鞋子,没有一本课外书。”罗涵钰说,和她说话时,田冰只是点头或摇头。
可在支教团的家访本上,她还是记下了田冰的喜好——喜欢篮球、黑色衣服,需要更多陪伴。
在接下来的支教中,田冰受到了格外的“关照”。有支教团成员在朋友圈发布了田冰的“微心愿”,有好多人留言关注,也有好心人提出愿意资助她,并寄来课外书和衣服。
在给二年级学生上课时,支教团团长陈瑶“犯了愁”。因为学校没有英语教师,她只能从最简单的“ABC”开始教。“我会让学生由字母联想到一些食物,A想到apple,B想到banana”。
最后几节课,陈瑶用手机播放《字母歌》给学生听。让她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听了几次就会唱了,“他们都很聪明,如果有更好的师资和设备,会进步得更快”。
在小河村完小,没有标准的足球场,校舍前的篮球场是水泥地铺就,立着两个篮框,比标准篮球场小一圈。最新器材是乒乓球台,学校没有体育教师,都是校长带着孩子们上体育课。
支教团成员王利聪是足球国家二级裁判员、足球D级教练员。“山区的孩子满山跑,身体素质不错,但协调性不好。”王利聪怕影响孩子积极性,不敢过早教授“行进间传球”等专业动作,但他发现有个女生很有“潜力”,能把动作完成得很好。“如果在苏州,我一定好好培养她。”王利聪有些遗憾。
在小河村,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孩子们缺少家人照顾,存在溺水、跌伤等安全隐患。支教团还专门从应急救护的角度,教孩子们自救互救知识,告诉他们走山路摔伤如何处理,在家割猪草割伤怎么办,同学掉进河里了怎么办……
让支教团自豪的是,7月初,他们从苏州募集的1万册图书,也终于运到了学校。挂上了“爱心书屋”牌匾,这所小学终于有了自己的图书馆。
据苏州市职业大学校长曹毓民介绍,建立“爱心书屋”只是学校聚焦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第一步,他们还将在3年内开展师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帮扶活动,提升贫困地区乡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他们还将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帮助当地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如今,支教团的故事在校园里引起很大反响。该校党委书记钮雪林表示,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进一步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创新方式。学校通过培养“高品德、高技能、高适应”的学生,让他们学会更多技能,为社会服务。
通讯员 蔡漪铃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