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我这个果子小,但是吃着特别甜。没事儿,您尝一个……”说着,姜志华拿了几个苹果塞到评委手上。
在2018“创青春”大赛全国赛现场,面对评委的考核,尽管这个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四平山屯的创业者始终面带微笑,还是能看出她有些紧张。“也没有太多准备,就把我做的事情说了说。”初赛评委打分过后,姜志华笑着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她所做的,是“荒山治理——立体农业扶贫示范基地”项目。近些年,青年创业项目中,像姜志华一样关注农村生态、乡村振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当中,有姜志华这样扎根农村探索致富之路的,有返乡大学生,也有将民族特色推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显然,乡村,正逐渐成为年轻人乐于主动探索、寻求发展的新天地。
扎根:蜗牛式创业,急不来
16年前,国家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出台,掌握一些果树栽培技术的姜志华作了个大胆的决定:承包荒山建果园。和平村四平山屯245.1亩荒山,从此成了姜志华夫妻二人日出而作、日落也不能息的牵挂。
在荒山上种树,干旱是头一道难题。没有水,姜志华就和丈夫从家里一桶桶地抬水到山上,一棵棵地浇。缺机械、缺劳动力,夫妻俩只要有空就到山上一锄一锄地挖。
姜志华没有半点怨言,精心、静心守护着苗木。她说,“种树和养孩子是一样的。”有时候遇到问题,为了观察苗木生长情况,姜志华就和丈夫轮班守在山上。
“遇到问题不着急,只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没少碰到,但是姜志华却不把这些当成困难。一旦发现树苗出了什么问题,她就四处“求医问药”。请教种树经验丰富的老果农、翻阅相关书籍……几年下来,果树在原本荒芜的山上开了花、结了果。
这些年,姜志华陆续尝试种植起山杏树、苹果树、榆树等近10万棵树,已经创造经济价值至少300万元。
“荒山上种植果树,不仅山绿了,果树成熟后果实能卖钱,林下还能‘掘金’。”谈到如今的成果,姜志华笑得更灿烂了。
原来,开始几年,果树刚成长,还没有收益,姜志华的日子辛苦又拮据。她就不断发掘苗木的林荫优势和林下的土地资源,念起“药材经”。拿出仅有的50元,买了黄苓种子,在自家园子育苗后再移植到山上。黄苓花开,为了搜集种子,夫妻俩白天黑夜地守着。
采籽、育苗、栽种……年复一年,如今,药材已遍布她承包的荒山。品种也由单一的黄苓增加到防风、桔梗、苍术、五味子等十几个品种。
荒山被果树药材覆盖,姜志华又将家里的羊和土鸡赶上了山。“我们不断摸索,发现一亩地一只羊或两只鸡,既有效控制了虫子和杂草,还搞活了林下经济。”
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不段学习中,姜志华摸索出了荒山治理的立体农业模式。
去年7月,她成立了扎旗宇震农牧业合作社,带动26户贫困户,帮扶55名贫困妇女一起提高收入。
虽然前期好几年都没有收益,但是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心做下去,果树、药材、羊、鸡……这些都能带来收入。荒山治理的路上,姜志华保持着一份乐观向上的心态。从一片荒芜到花红树绿,姜志华用行动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她形容这是“蜗牛式”创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这让姜志华发展立体农业的信心更足了。未来,她计划结合采摘、观光旅游,发展生态“一条龙”。
体验:在农村创业,收入并不低
一群学艺术设计、扎染、建筑规划的年轻人,因为兴趣爱好聚在一起,成立了艺术实验社团,没想到大家第一次一起改造小镇,就来了兴趣。原来,第一次尝试是在当地一个叫孟家村的地方,政府已经对基础设施做了很好的完善。“路面硬化了、房屋也改建了,但就是没意思。”庞晓华说,了解到孔子曾在这里教书,于是,团队借助孔子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小镇,将流传在这里的孔子故事讲述出来。改造后的村子吸引到很多人前去参观、游玩。
“美丽乡村建设,各个专业的人都可以发挥作用。”庞晓华说,一开始并没有想着专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家,真正走进乡村,为村容村貌改变做出一些事情的时候,就越来越喜欢这件事了。
索性,他们成立专门的团队,从前期调研、制定改造方案到设计施工,专注于让乡村变得更美丽。
建设美丽乡村,并不是房子外面刷层白灰,画一些宣传标语这些“涂脂抹粉”的事情,更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如何在保护中改造?真正想建设美丽乡村,要考虑的除了村容村貌,还有乡风民约、经济发展等各种因素。
为此,庞晓华团队的文案每次都先行进驻,深入了解村子里的环境、生产发展情况、乡风民俗,再请设计团队、施工依次加入。除了生态宜居、村容村貌,一些“好媳妇”“好婆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也被通过艺术形式融合了进去。
“很多学艺术的人都会很小资,不太愿意到农村发展,其实他们不知道在乡村很好玩。”庞晓华说,如今很多地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差距还很大,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不只是学农业的,学艺术、文化、建筑的,照样可以到农村发展,并且收入并不低,因为市场很大”。
“在农村创业并不是苦行僧的工作,并不都意味着困难。”让庞晓华觉得幸福的,不只是经济收入,还有年轻人创业、在村里发挥作用时,感受到政府的支持、老乡的关心。老乡送来的一个烤红薯、一碗面,让庞晓华觉得,自己真正融入到了乡村大家庭中,正是这样的融入,让美丽乡村建设做得更好。
“比赛结束,回家干活儿去”。“创青春”大赛闭幕会后,庞晓华在朋友圈晒出获得银奖时的颁奖合影。
回归:在拉萨创业,是责任
项目进入全国赛,负责人洛桑才登却顾不上赶到现场参赛。这两天,他正忙着项目后续推进,为团队招聘新的成员。
让到拉萨旅游的人,能够看到最原汁原味的藏族风情,把最基层、最真实的拉萨老百姓的生活传递给大家,是洛桑才登和几名西藏籍大学毕业生打造“梦创拉萨·拉萨乃仓振兴乡村旅游创业行动计划”项目最直接的想法。
很多人向往到西藏旅游,却又因为环境的陌生而心存顾虑,或是体验不到最纯真的西藏特色。怎样才能让大家真正了解西藏、感受到西藏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精神面貌?
洛桑才登和团队成员,大多都是从西藏走出去,到内地读完大学,甚至有过工作经历的年轻人。他们要做的,正是以特色民宿和藏地文化开发为主,为游客提供标准化民宿服务的“生态圈”,让从各地来的人都能深入拉萨各个乡村体验最真实的民风民俗。
团队成员通过对沿线所有涉及的区县进行深入调研,将民宿布置在沿线一些特色乡村。拉萨市乃仓云使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嘎玛次仁说,很多民宿点就选在贫困户家,通过对房屋进行改造、招聘高校毕业生,统一进行专业的岗位培训,由他们来统一进行管理。
嘎玛次仁介绍,在民宿的选择上,除了精准扶贫过程中,一些搬迁到新居的贫苦户提供空闲老宅,供改造提升之外,他们还会和一些之前已经在经营的民宿进行合作,向他们授牌,从客源、服务、卫生、安全、消防等多个方面进行资源共享。
“可以实实在在地解决当地青年就业、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项目启动不到一年,团队核心成员从最初的三四个增加到十几个。合作挂牌的民宿将近30家。
“目前,我们正在每个区县建立民宿样板间,到年底,能解决就业人数大概会有40~50人左右。”嘎玛次仁说,打消客人的所有顾虑,让他们住得舒服,真切感受西藏文化,在西藏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把最真实的西藏传递给世界,是他们这代人肩负的责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杜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