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被高科技颠覆的农业令人艳羡

实习生 孔德淇 吴飙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润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0月29日   07 版)

    打开测试系统,一张张种植地图展现出来,绿色的圆球代表着一个个牧场,大小不一的色块象征着种植不同作物的农田。几千亩的农田,不需要下到地头,便可知其位置,所有的种植区域一目了然。由于色块较大,一些肉眼往往无法发现的长势问题,都能在系统上一览无余。

    “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交会的展位上,张弓正在演示一款名为佳格大数据耘境平台的SaaS(软件即服务)农业管理软件。这是全球第一个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气象和卫星遥感影像领域、并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高科技农业大数据平台。

    在本届赛事中,这样的农业创新项目共有150个,它们成了今年当之无愧的耀眼“明星”,在提高作物产量、防治环境污染、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激励农民返乡创业等方面屡见创新,回答了现代农业如何发展的时代之问。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卫星大数据驱动现代农业

    “在信息时代,养殖耕种不应停留于‘看天吃饭’的粗放农业,而应逐步向‘知天而作’的精准农业靠拢。”2015年,在NASA(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工作8年的科学家张弓回国创业,与团队从南到北,走遍中国几乎所有的农村。他们做了很多高难度的计算,比如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与卫星遥感相结合,统计出北京市蔬菜市场主要供给地——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总量为231764个;利用卫星图像和无人机航拍资料,数出万亩苹果园里每棵树上苹果花的数量。

    当然,卫星数大棚、数花并非为了“炫技”,而是通过它们的数量分别反映未来的蔬菜和苹果产量。如能提前预测这些信息,将会大大减轻未来物流、仓储等环节的压力。

    卫星的作用远不止于此。针对天气预报老不准,影响农业生产的“疑难杂症”,佳格天地实时洞察土地和天气的“微表情”,通过气象模型来模拟降水和蒸发,用温度热红外波段去判断土壤的温度湿度,结合云端气象模型和卫星气象数据,给出细化到每一地块的局部天气预报,并根据作物种类提供预警、决策支持,规避大风、暴雨、暴雪、寒潮等突发气象灾害风险。

    “跟着卫星种地”,是张弓最初的想法。“农业是与土地打交道的行当,永远也摆脱不了自然的束缚和支持。所以一提到农业,人们就会说是弱势产业。”张弓希望做的,是利用卫星技术整合土壤、地块、作物、农资等全方位信息,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将产量估值、病虫害防治、灌溉方案等科学服务汇集于一个手机页面,轻易解决之前传统农业种植时遇到的难题。

    佳格天地的探索得到了在场专家及听众的肯定,有评委称其把握住了人工智能的农业新趋势。如今该平台已走向市场,为部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农户“效力”。

    通过科技魅力,让农民成为令人艳羡的职业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越来越多农村的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发普遍。去年获优胜奖、今年携“升级版”产品归来的艾米会团队却能轻松让高科技人才扎根乡村。

    “如果做农业太苦的话,年轻人是不愿意做的。但有高科技元素‘减负’的话,还是可以吸引很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的。”艾米会人工智能团队的雷玉玲告诉记者,传统水稻的种植,不论酷暑风雨,都需要农户在田间地头亲自巡田。而在艾米农场,这样辛苦的工作交给了一只“鸭子”。这只非同寻常的“鸭子”,其实是搭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鸭”。

    艾米农场坐落在广州从化风云岭森林公园北侧的山脚,之前由于种植面积较小,利用“鸭稻共生”的生态原理,农场人工养殖了鸭子帮助水稻除虫、除草。然而,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特别是今年年底将扩展到4000亩,由于“稻田鸭”不易被复制,模拟“稻田鸭”巡田的“机器鸭”应运而生。

    雷玉玲讲解道,一只“机器鸭”的工作量,相当于2000只“稻田鸭”,等于30个人巡田、200人除草,工作效率翻了三番,成本骤降为原来的一半。通过科技魅力,艾米会使农民免去身体的劳役,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农业这个以前的“苦行业”。如今60人团队里,“80后”“90后“的年轻人占到八成以上。

    农民的“苦”可以通过科技解决,那么农民的“穷”又该如何解决?

    “农民只要成为我们的会员,一年光打理农田的收入就可以有10多万元。”艾米会联合创始人陈丹丹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在共享农场的基础上打造了“艾米小镇”,建立“稻田上系列自然体验”,真正实现第一、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我们的标准化生产,农民一年只需要忙碌半年的时间,除了打理农田以外,其余时间可以介入生态观光游,充当导览的角色,每年增收3万~5万元。”

    随着城镇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农民成为“低收入、不体面”的代名词,艾米会利用科技再次让农民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甚至向往的职业。目前,艾米会第一座“艾米小镇”已在广州落成,第二座正加紧在浙江温州建设。

    集装箱养鱼,为乡村创造就业机会

    做农业一直是陈金良心中的梦想。怀揣着这个梦想,2014年下海经商的陈金良响应政府号召回到安徽阜阳的老家。

    “民以食为天”,陈金良认为,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先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尤其是食品质量。然而,近年来国内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人们餐桌上的安全始终得不到保障。他希望此次带来的“受控式集装箱养殖‘鱼-菜生态’循环系统项目”能够改写这一局面。

    “我们的项目会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项目。”说到这里,陈金良脸上充满自信。众所周知,鱼类大多养殖在户外的水域里,但陈金良却改变了传统的养殖模式,将养鱼搬到了室内的集装箱,“这样做既杜绝了淤泥不利物质积聚、药物残留、重金属超标等污染,而且极大增加了养殖密度,在15平方米的空间里能养3000来条,一年下来能收获1万斤左右,还不用换水。”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原来这神秘的集装箱是经过精心改造的,分为面板,隔温层以及内板三层,人为地给鱼儿量身定制了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隔热板的导热系数低,可以为鱼儿提供冬暖夏凉的温度体感;高科技控制室控制了风机、臭氧、温度、溶解氧、PH值等所有影响鱼儿生长的环境指标,系统会根据不同鱼的生长习性,进行数据设定。这也使80%的淡水鱼都可在集装箱进行高密度养殖。另外,集装箱还设置了专门的出鱼口,箱底的斜面设计也方便收鱼。

    养鱼不用换水的“奥秘”则在于,集装箱依托内部循环水养殖系统,可让养殖箱和处理箱的水自动循环,过滤出鱼粪和有害细菌,让污水变成蔬菜养殖的有机肥料,清水再次回到养殖箱中去。

    因为集装箱机动灵活,便于移动,养殖用水量较少,这种模式非常适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即便是新疆的沙漠地区,也可以使用我们这个模式。”陈金良说,自己的这套系统占地面积小、养殖密度高、用水需求量小,推广前景非常大。

    在评委看来,陈金良的项目技术性、复制能力俱佳,在行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相比于此,陈金良更看重的还是项目能够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他认为这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

    “我们4年就给当地农民发了1700多万元,提供了800多个就业岗位,整整两个村都是我们帮助脱贫的。”讲起自己这个项目的社会效益,陈金良无比自豪。除了小部分的专业技术人员,当地农民都可以到他的养殖基地打工,既不耽误种地,还可以增加收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市场正极速发展,全国渔业市场价值大约在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陈金良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要振兴的不仅是安徽老家的乡村,他计划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0个集装箱养殖基地,“一个基地可以为当地乡村提供800个就业机会,200个养殖基地则可为全国200个乡村提供16万个工作机会。”

实习生 孔德淇 吴飙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润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29日 07 版

团河南省委举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百姓宣讲活动
被高科技颠覆的农业令人艳羡
团郴州市委:共享空间资源 打造公益讲堂
本禹志愿服务队:守护一江碧水
安徽无为:脱贫攻坚怎么干 创业青年有妙招
图片新闻
“牵手未来”青少年健康成长体验基地落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