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灼见台

高职“混教”“混学”根源在办学定位模糊

熊丙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0月29日   10 版)

    “一节课,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睡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看手机;三分之一的学生在交头接耳。” 一位职业教育研究者在向记者讲述他的调研经历时说,“还没算上逃课不来的!”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本科院校中严查的教师“混教”学生“混学”的现象,高职院校同样存在,而且是困扰学校的大问题。(10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客观而言,对于“混教”“混学”现象,高职院校已有清醒的认识,也有不少院校采取了治理措施,诸如加强学校监督实行“推门听课”、重视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和实践能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化教学等。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做法不足以让高职院校摆脱“混教”“混学”的困境。治理“混教”“混学”现象,首先必须解决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导向问题。

    学生“混学”的背后,是教师“混教”,而教师“混教”背后,是高职办学导向出现偏差。一方面,有的高职办学者,对办好一流高职本就缺乏认同,总认为再怎么抓教学质量,高职也比不过本科,一些高职院校并不安于高职的定位,在评价教学质量时,也非坚持就业导向,而采取学历导向,诸如把专升本率作为重要的指标;另一方面,有的高职办学者,追求眼下的办学成果,考核教师的指标,也沿用本科院校采用的论文、课题、经费指标,这把教师的精力导向开展科研,并不重视教学,很多不能晋升更高职称的教师,就不思进取,能混则混,学校对这部分教师也听之任之。

    更严重的问题是,有的高职的办学追求,甚至在客观鼓励“混学”和“混教”。比如,为提高高职就业率,有的高职要求放宽对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分数,不然本来就是高职文凭,成绩还不好,怎么就业?再比如,为了增加学校收入,减少学校支出,学校实行“零淘汰”政策,在招生时承诺“包毕业、包就业”,即便学生根本不学习,学校也不会淘汰学生,因为淘汰意味着减少学费收入,这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果不解决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导向问题,学校重视教学的行为,就很可能只是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混学”“混教”问题,像教学信息化改革,如果不改革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么,就会变为学生光明正大地在上课时用手机玩游戏、聊天。

    从根本上扭转“混学”“混教”现象,需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高职办学者最关切的问题。

    其一,淡化行政评价,推进专业评价,取消一系列对高职不合理的行政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办学评价体系。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关注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还有专升本率,这都是具有功利性质的办学指标,会引导学校围着功利目标办学,甚至不惜牺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重视教育过程,因此,应该更重视对学校办学的过程性评价,引导学校重视课程建设、教学创新。

    其二,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拨款体系,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在办学经费的压力,以及相当部分学生只是想混一张文凭的双重作用下,给学生“空心化”的高职教育,可能是当前一些办学者,尤其是民办高职办学者“最划算”的选择。目前,这种按人头的拨款方式,显然令学校不舍得淘汰学生,因此可以结合对学校的合格性评价和专业评价,调整拨款方式,建立结合生均和教育质量的拨款、扶持体系。

    其三,改革对高职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用本科院校考核教师的方式去考核高职教师是极不合适的,事实上,本科院校过分强调学术研究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是导致教师不重视本科教育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也把搞学术研究作为学校上层次的重要途径,这种选择是背离高职的办学定位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可以开展研究,但是应该服务于培养一流的高职学生,而非脱离人才培养写论文,搞课题。

    这种紧跟本科院校的考核评价,无法提高高职的地位,也难以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其实,只要坚持高职定位,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同样会得到社会认可。

熊丙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29日 10 版

湖南两高职向“混学”“混教”者开炮
严字当头 爱在其中
高职“混教”“混学”根源在办学定位模糊
“保护”生源不应成高职生“宽出”的挡箭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