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青年一代学习传统文化要有“三只眼”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1月19日   05 版)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 摄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横山书院院长陈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 摄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 摄

    万科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 摄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 摄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 摄

    国家一级演员吕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 摄

    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歌唱演员王珂迩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 摄

    “岳麓白鹿连稽山,晦庵平生热血。阳明莅,发皇心学;天泉证道彻今古,喜群贤毕至无分别。大道行,如日月。”10月13日,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讲席教授、横山书院院长陈洪一字一句念出自己的心声,第三届会稽山论坛暨第十届文化中国讲坛开幕式现场,企业家们已是身临其境。

    由横山书院发起的文化中国讲坛,开始于2013年4月。文化中国讲坛通过汇聚文化领域多方资源,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为促进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陈洪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如今大家常说“文化自信”,不是关于“我信或不信”的问题,而是一个相当有深度的话题,需要对中国文化进行挖掘。“对于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传统,对于世界的文化格局和文化变迁,我们需要省察、自省,达到自觉。哪些积极优秀的东西应该更好地发扬,哪些文化的问题需要认识和解决?这是永远没有尽头的题目,我们愿意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这是一个期许”。

    之前举办的文化中国讲坛,曾与“文明对话”,在历史回顾和社会现实的比较间,完成文化上的交流、学习、理解和借鉴。今年,第十届文化中国讲坛,则分享心灵间的感悟,强调新时期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对企业家自身素质进行审视与提高。

    只有文化得以保留,民族复兴才是全面的复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文化中国讲坛的嘉宾,都对年轻人如何学习传统文化这个话题极其重视。

    林毅夫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感慨:“文化是我们的根。物质进步很快,物质进步过程中怎样才能不丧失自己文化的根?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我们的文化能够保留,我们的民族复兴才是全面的复兴。”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时代不同了,物质极大丰富,有了更多的现代化手段,年轻人和我们的做法、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有本书叫《世界是平的》,在互联网信息方面,年轻人和国际的交流,在技术上和观念上走在前面,这也是希望所在。”王石说,“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再怎么现代,再怎么走向未来,传统还是根本。作为年轻人,如何能和传统结合起来?我想说,希望年轻人‘回归未来’。”王石觉得,青年一代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需要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是对过去知识的学习、了解和分辨,横山书院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管在什么年代,我们都要有好奇心,有持续的好奇心。”前央视主持人郎永淳指出,学习不仅是读书、听讲座,“在一群人中间”,而是找到“缝隙和技巧”,从寻常事物中找到应该找到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碎片化的信息产生心理上的困惑,要从中国五千年历史脉络,以及横向的与人类文明对比的过程中,形成系统性、结构性的判断”。

    雅集:和天地之间精神往来沟通

    会稽山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牵绊过许多文人的步履,比如司马迁、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王阳明、陆游。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大概为史册永恒定义了何为动人的雅集模样。要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场面,要有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景致,更要有流觞曲水的文人兴致。

    而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拥有和期待一场雅集,是很难得的,毕竟浮躁时代可与言者少,可供集之地更少。但只要你一遇见,足够幸运,或是自己被改变,或是改变他人。青年歌唱家吕薇,过去10年,正是被一场文化雅集改变了心境。

    以文化雅集为起点,吕薇经历的这10年,也是横山书院成立的10年,以及文化中国讲坛的5年和十届。

    2008年,她参加刚成立的横山书院的雅集,是以一名演出者的身份。吕薇见到了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楼宇烈是一位非常儒雅、和祥的老人,也是我的浙江老乡,一说话就有很浓郁的江南风,很亲切。”彼时吕薇只是因演出契机,顺带零星地旁听书院的先生们上课。“当时我有一些触动,如果有时间,我也要多听多学”。

    “后来每年雅集,我都去演唱。直到5年前,觉得真的应该把初愿落实到行动中,我开始静下心来在书院学习。我不是演员,不是歌手,只是一个学生。”

    已成为文化中国讲坛“标配”的“雅集”活动,名称是陈洪先生亲自拟定的。他笃信,那些艺术载体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是独特的,是宝贵的。

    陈洪以《论语》举例,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对话,让大家各言其志,只有曾点自顾自弹瑟,不言语。在孔子反复要求下,曾点才表示,他的志向与别人的“宏大叙事”不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的反应是什么呢?“吾与点也”,我和你一样呀。

    “这个例子有人一直在争论,孔子这么有入世精神的人为何如此呢?我想,他不是说只喜欢游戏休闲,而是一个精神境界的问题:和天地之间精神往来沟通,精神世界应该是丰富饱满的,不应该是简单干枯的。”

    学习传统文化“八字真言”

    陈洪认为,传统文化会给一个人不同的境界,一种韧性、一种动力,而不是表面的。他对于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形象地用了一个比喻——“三只眼”。

    “第一只眼,是仰视的眼,要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现在有一些小朋友、大朋友经常爱恶搞,甚至学人不自重,说李白是古惑仔。文化两三千年流传下来,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他们的血液,他们留下这么多宝贵的东西,我们要感恩。第二只眼,是平视的眼,要与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能相互交流。第三只眼,则是俯视的眼,站在现代角度来看传统文化。”

    陈洪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关于学习传统文化,他经常和学生讲8个字:萃取、激活、兼容、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把传统文化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1月19日 05 版

艰难时刻更需强大内心
青年一代学习传统文化要有“三只眼”
陈洪:寻找金庸小说的传统文化风骨
思辨会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