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认为自己的翻译专业在家乡派不上用场的桂子淑,在今年参加团淮安市委组织的一次暑假实习中,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想法。
这个来自苏州大学的大二女生,实习期间接触了不少海外公司。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淮安安家落户,招兵买马,桂子淑也难掩激动,“现在的淮安发展迅速,毕业之后,我要回到淮安,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出谋发力。”
近年来,团江苏淮安市委以实施青年人才“青梧桐”计划为统揽,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聚焦各层各类青年人才需求,抓好“引、育、留”3个关键环节,不断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环境,重点打造一批活动品牌项目,吸引、培育全市各类青年人才投身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助力高质量发展。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团淮安市委书记李义翠说,“团组织要发挥能动性,发现、培育、凝聚和服务青年人才,助推青年成长成才,圆梦淮安。”
聚焦青年人才“精准发力”
在得知叶菁和妻子卖掉了上海两套房子到金湖县建农场做“新农人”的事情后,团金湖县委书记李丹坐不住了,“对于这样有想法的青年,团组织的服务应该及时跟进。”
刚开始,这对“只愿意自己关起门来搞小众农场”的夫妻并不买账。李丹也没气馁,团组织搞线下分享会、沙龙培训等活动时,李丹都会邀请他们。
几次活动后,叶菁结识了不少农村创业青年,对团组织的的态度也开始慢慢有了转变。
随着农场扩建,建设新厂需要一系列审批手续,得知叶菁忙不过来,李丹主动对接,还帮助申请了10万元的资金扶持。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农场的项目,李丹推荐叶菁参加全省的创青春大赛。从项目雏形到PPT修改,再到创业集训、项目落地,叶菁获得了2016年江苏省创青春大赛三等奖,他的农场也得到大家的关注。
为了给各类青年提供精准服务,团市委结合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工作重心放在青年乡土人才、大学生群体、青年双创人才、青少年事务社工以及新媒体人才等青年群体,聚焦发展需求,将共青团改革与提升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相结合。
去年3月,淮安团组织启动全市青年人才大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完成入库3000人,初步具备青年人才联系、研究、服务、举荐、发挥人才效用五大功能。
打造特色项目“引育留”
今年暑期,在团淮安市委青年发展部实习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生周子煊受益匪浅。
实习期间,周子煊参与筹备了淮安市青创大赛。“创业大赛涌现了一批敢想敢做的年轻人。”周子煊看来,淮安的创新创业活力一点也不逊色。眼下,她正着手准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希望今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也越变越好。”
这个暑假,191名淮安籍学子像周子煊一样,参与了团淮安市委组织开展的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他们分赴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民营企业等88家单位,开展为期35天的实习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丰富人生经历。
今年以来,团淮安市委主打“增量牌”,围绕市委“人才强市”的目标定位,将重点瞄准大学生群体,通过“暑期实习”“回乡话发展”等项目,整合人才政策,让更多淮安高校毕业生留在淮安,让更多市外淮安籍毕业生回流淮安。
人才培育方面,团市委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关注各类青年人才典型。
毕业后在洪泽县农技推广站工作的边晋从没想过,团委书记的工作经历能让自己这么有“获得感”。
由于经常组织青年农民创业者一起交流问题、学习经验,边晋了解到大家最迫切的需求,他成立了6个合作社,带动10多个青年农民种植大户增产增收。
为服务青年人才在淮发展,尤其是服务青年婚恋交友方面的需求,团淮安市委广泛开展“缘聚青春”青年人才交友联谊活动。全市各级团组织积极联动,开展“粽情粽意”“初见幸福”等各类交友活动40余场,让来淮青年人才“知淮、爱淮、恋淮”。
载体建设做好后续服务
今年7月,淮安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火热开启。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筹备,这个由团淮安市委搭建起的青春逐梦大舞台,涌现了一批创新项目,受人关注。
筹备两年,今年年初开馆运营的“小悦时空”活字印刷馆,在此次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在创始人张新看来,一路走来,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团组织的帮助。
在团委的牵线搭桥下,他们已经与全市17所中小学对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大赛结束后,团组织第一时间跟进服务,推荐张新入驻淮安市大长江青创基地,为其提供前两年免租金优惠政策。
“举办青创大赛,就是想通过比赛挖掘青年所需,带动团组织各项后续工作。”在团淮安市委青发部负责人王猛看来,赛后的项目落地、跟踪服务,才是团组织需要关注的重点。
为了给青年人才提供后续服务,淮安团组织在此次比赛后启动了“淮安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库”,首期共有100个项目入库。团组织将对项目进行长效服务、跟踪支持、分类提升。目前,已有4家风投资本意向投资15个项目,多家银行对接提供金融授信,3家创业基地与20余个项目洽谈入驻事宜。
同时,淮安团组织持续开展实体化阵地建设,做实一批青创空间,激活打造了“大长江青创基地”“淮安青创空间”等各类阵地22家,扶持建立大学生创业团队96个,依托青年创业基地开展创业活动近200场次,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空间。
黄欢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