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拿下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3个奖项的《绿皮书》在中国公映。获奖之前,《绿皮书》在影迷那里就呼声甚高,获奖之后,公映信息与海报等短时间内刷了屏。作为近10年来在中国评分最高的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的票房状况,能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对奥斯卡电影的接受程度。
综合各方面数据,可以基本肯定,《绿皮书》在中国观众这里,不仅是本届奥斯卡获奖电影口碑最好的作品,也是最为大众化、具有一定商业号召力的电影。喜剧元素、丰富的细节、饱满的人物形象,使得这部文艺片拥有了接近于商业片的看点。比起票房数字,更值得观察的是,中国观众为何偏爱这个以1960年代美国肤色歧视、种族冲突为背景的故事。
《绿皮书》是一种专为当年黑人编写的一本旅行指南,电影里奋斗到上流社会的黑人钢琴家唐,受邀到种族歧视依然比较严重的南部为各地成功人群进行表演,在巡演路上,唐遭遇了不能住白人旅馆、不能进高档餐厅吃饭、被警察羞辱的恶劣待遇,而应聘为唐的司机的白人托尼,从一开始对黑人有偏见,到数次为唐挺身而出,两人建立了友情。结尾时唐带一瓶酒前往托尼家一起庆祝圣诞的场景,动人而温暖。
《绿皮书》让人喜欢,首先还是电影本身的魅力,它有着经典电影的设置与结构——白人为黑人服务颠覆了以往同类题材主角的身份定位,是一种很强的戏剧冲突,但在处理这一冲突的时候,又使用了春风化雨般的细腻手段,不会给观众造成不适感。故事的一波三折,叙事上反转手段的娴熟使用,幽默的对白与音乐元素的介入,也让它的剧情令人牵挂,进入故事之后难以放下。
对于友情与家庭的刻画,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也是熟悉、亲切的。唐与托尼在车里就吃与不吃炸鸡的争论,托尼故意挑战唐对于礼仪与整洁方面的高要求,唐最后放松下来与托尼一起“恶作剧”……这些损友之间的互相调侃、捉弄,内在藏着友情滋长的痕迹。这样属于男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是自然、舒适而放松的。在中国喜剧电影中,乃至在现实生活里,男人这样表达友情的方式比比皆是。
托尼一家财务紧张但生活充实,一大家人一起吃饭聊天时所传递出的家庭观念,亦是中国家庭对“整整齐齐一家人”的目标追求。这样的家庭给人以安全感与眷恋感,托尼在活动结束后冒着大雪上路,赶在圣诞夜这天回家,彰显了家庭凝聚力的强大。托尼与妻子之间的感情,有笨拙也有甜美的一面,唐帮助托尼给妻子写优美的信,让电影里有关夫妻感情的描写,得到了平实的落地。托尼妻子在唐登门拜访的时候,毫无障碍地拥抱了唐,除了感激感谢之情,更有一种突破种族偏见之后的大爱洋溢而出。
虽然不是主要基调,但《绿皮书》当中还是对警察暴力执法、阶层隔离所造成的族群冷漠、人的尊严遭受挑战,进行了适度的呈现。这些是美国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状况,如果没有这种背景,亦不会诞生《绿皮书》这样的故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表达,才会让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痛感。在为影片微笑、心暖的同时,观众何尝又不会对电影里提到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问题产生的土壤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沉思,相信每位观众都能得到自己的答案。
《绿皮书》在中国公映所带来的启发是多层面的。在电影创作上,如何用轻巧但不偏离主题的策略,来讲述一个沉重的故事,这对中国电影人而言,是一个不错的借鉴机会。在影视产业上,怎样拍出既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又能实现创作生产所追求的口碑与利益,该是投资人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一部好的电影,应更多地感受它是否具有强大的情感表达与价值表达,人人都向往平等与有尊严的生活,全世界的人们也都在往这个方向奔走、努力,《绿皮书》是符合这个潮流的,因此,哪怕它在被解读的过程里存在一点点瑕疵,也不应否定它整体上的优质。
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