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壮的天山山脉将新疆一分为二,天山以南即为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区四地州的绿洲城镇如珍珠般镶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
然而,干旱、盐碱、沙尘暴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受历史、地理、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南疆四地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相对落后,南疆四地州成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新疆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他同南疆地州负责同志座谈时说,发展二三产业,建设重点工程,无论谁投资都要注重增加当地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
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南疆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实施好农村安居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农牧区和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南疆四地州实现188.95万人脱贫、1707个贫困村退出、4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2018年底的10.9%。按照计划,2019年新疆将有60.61万人脱贫、976个贫困村退出、12个深度贫困县摘帽。
把和田打造成“丝路鞋都”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田地区将产业和就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路径、主渠道,变人多地少的劣势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优势,变气候干燥的劣势为发展鸽、兔等耐旱养殖业的优势,布局纺织服装、鞋业、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地制宜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构建了“县有龙头企业、乡有规模企业、村有卫星工厂、户有小作坊”的四级产业体系。
浙江省衢州人陈晨2015年来到民丰县投资建设了和田地区第一家制鞋企业,之后4年间,和田地区鞋业生产企业发展为67家,建成各类生产线537条,2.3万名农牧民通过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增收。
2019年7月,在和田举办的“一带一路”中国鞋业发展大会暨新疆和田鞋革产业投资洽谈会上,和田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艾则孜·木沙介绍,近年来和田地区紧抓“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大措施,不断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对当地鞋业给予政策倾斜,致力于把和田打造成“丝路鞋都”。
提及为何来和田建厂,陈晨坦言:充足的劳动力和优惠的税收、土地条件让一些企业从东部转移到南疆。
鞋业的快速崛起只是和田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个缩影。和田地区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和田地区引进纺织服装、制鞋、箱包、电子组装、食品加工等企业500多家。产业工人从2016年不足万人到如今突破10万人,其中4.7万贫困人口成为产业工人。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
民丰县若克雅乡草原村40岁的布威罕·喀斯木正在努力适应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变化。
布威罕·喀斯木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忙农活,凭借缝纫技术做些修补的活计。2018年10月,若克雅乡筹备建设卫星工厂,布威罕·喀斯木成为首批参加培训的学员,她开始系统学习裁剪、制衣,成为一名工厂工人。
今年6月17日,若克雅乡卫星工厂完成了第一批共计1200件童装棉服订单,33岁的厂长帕塔里汗·赛迪激动地说:“在和田农村,女人只能待在家里的传统观念正在改变,农村妇女一开始不懂技术,进度缓慢,企业订单催得紧,又赶上‘三农’割麦子,真是两头难,刚开始非常担心妇女们能否坚持下来!”
连续18天,帕塔里汗·赛迪凌晨四点下班,终于和大家分享到订单完成的喜悦。
民丰县萨勒吾则克乡喀拉墩村36岁的古丽加玛丽·玉孙和丈夫一起在和田创亿服饰有限公司制鞋车间工作,两人月收入3500元,实现脱贫。她说:“现在我们夫妻月月有收入,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我现在想让孩子在县里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最近几年,经过政府引导,农牧民不愿外出务工的思想正在慢慢转变。”策勒县策勒镇巴什科克买提村老村委会主任吐逊尼亚孜·尼扎买提说。村民们期待的“家门口就业”方式,如今在巴什科克买提村梦想成真。在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派驻的驻村工作队帮扶下,村里成立了策勒县核之亲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15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果酱生产扶贫车间让16个贫困户就地就业,村里还有昆源劳务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电工培训班,累计输送外出务工117人,就地就近就业82人。2018年底,巴什科克买提村退出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44.25%降至0.84%,人均年纯收入达8299元。
就业培训让农牧民有了一技之长
从2018年起,针对语言障碍、技能缺乏等影响南疆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突出问题,新疆计划利用3年时间,对1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免费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岗位需求,尽早实现脱贫致富。
33岁的吾吉阿布拉·买买提家住在民丰县叶亦克乡阿依塔克村,他和62名学员一起在县农牧民技工学校学习酒店管理、家政服务课程,他说:“乡里新建了一家农家乐,我准备学成之后去应聘。”
就业培训成为助力农牧民转型的好帮手。民丰县农牧民技工学校副校长玛依尔·买吐尔孜说,今年以来,针对农牧民的培训课程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学校增加了就业跟踪服务,对每一名培训学员进行随访,及时发布县人社部门提供的就业岗位,已毕业的农牧民93.5%实现就业。
今年上半年,新疆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175.62万人次,其中南疆22个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5.46万人。
按照和田地区着力打造牲畜、家禽、食用菌的“十万、百万、千万、亿”级农业主导产业规划,引进津垦奥群、和天下鸽业、昆仑尼雅、新疆绿源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为稳定脱贫、防止返贫奠定了基础。
在墨玉县喀萨夏合勒克村兔产业园,天将实业集团和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打造联动发展机制,现有生产母兔11万只,年出栏商品兔440万只,通过养兔直接带动8800人实现脱贫,并解决1600名贫困户就业。同时,企业还依托养殖基地及周边养殖户产生的兔畜粪资源,建设年产5万吨的有机肥生产车间,年产值达1亿元,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
和田农牧区家家户户都养殖牛、羊等牲畜,为了让农民安心外出就业,村里出现了“托牛所”“托羊所”……
37岁的麦提喀斯木·阿卜杜海外尔是策勒县博斯坦乡墩巴格村的致富能手,新疆水利厅驻墩巴格村工作队将他培养成全村22个农牧民牲畜土地流转联合承包人之一。
麦提喀斯木·阿卜杜海外尔承包流转了全村28户贫困户的114亩土地和494头牲畜,解放劳动力40名。
吾吉尼亚孜·亚库普两口子把家里的20只羊、1头驴托管给麦提喀斯木·阿卜杜海外尔,一年可以分红4000元,两口子外出务工,每月收入2400元,两者合计年收入达到2.8万元,既解决了家庭后顾之忧,又实现了脱贫。
和田乡村产业兴旺发展吸引了大学生返乡就业。去年8月,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麦提图尔迪·麦提如则得知新疆昆仑尼雅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在民丰县招工,他回到家乡成为该公司屠宰加工厂的品控部班长,月收入3300元。
“走出家门,进入厂门,对这种工作生活状态非常满足!”26岁的麦提图尔迪·麦提如则说。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雪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