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一场盛大的国庆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滚滚铁流中,人民海军一系列战略、战术导弹亮相,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在这些令世人瞩目的“大国利剑”背后,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肩负着海上重大武器试验数据测量、航区安控及时统通信任务,他们就是海军某试验训练区测控通信科研创新团队官兵。几十年来,团队官兵默默无闻,却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测控通信是导弹试验中最重要的一环,对导弹进行跟踪测量,获取导弹飞行的遥测、外测和图像数据,并对安全情况进行有效掌控。这把判定武器战术指标的“铁尺”精度越高,导弹打得就越准。
当年,在某新型武器试验任务展开前期论证时,他们发现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测量体系无法满足任务需求,即使放眼全世界,也很难找到适合的方法。
“不能让测量体系拖了试验的后腿。”团队工程师李增友和战友们来到当时并不愿意传授研发经验的某研究所,从“学徒工”做起,泡在生产厂房中,掌握了整套测量体系的理论,但这仍不能满足任务需求。回到单位后,他们结合多年来的试验数据积累和实弹发射经验,以及国内外相关资料,在一次次失败后,接连设计出10余个全新的数据处理模块,研发出多层高速信号处理电路板,最终使测量精度跃升一个数量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试验必然伴随风险,让风险可控、降到最低是团队官兵的目标。在某次任务中,导弹航区横跨多个重要工业基地、商业集散城市,覆盖大量的重点保护目标,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保证导弹飞行航路中重要目标的绝对安全,安控方案论证过程中,团队高级工程师马顺南等成员决定放弃传统方案,引入“弹道偏移法”。
为了能够采集到权威数据,他们分赴各地,行程上万公里,对试验航区数百个保护目标进行实地勘察。
其间为了保持进度,团队成员孙玮琢腰椎间盘病情复发,硬是趴在硬板床上完成了两万字的航区报告;刘嗣勤连续工作10多天,高烧不退仍独自背负25公斤重的设备,在零下20多摄氏度、积雪没膝的野外采集一组组数据……
团队官兵在数十次仿真试验和18个月的方案可行性论证后,力排众议使方案付诸实施,让试验对重点区域的安全风险降低了8个数量级。
“部队实际需求就是我们科研攻关的不懈追求!”团队带头人、该试验训练区副司令员孙翱告诉记者,作为新型武器装备“准生证”的发放者、海军战斗力建设的保障者,他们的脚步一刻也不敢停歇,就是要“为打赢未来战争负责”。
水下环境瞬息万变,对潜艇作战影响极大。去年年底,团队官兵到某潜艇部队调研,得知潜艇水下作业时某新型系统故障发生率较高,大大影响了战斗力生成质效。
调研回来后,团队成立专门小组,把大量的试验数据植入系统,通过仿真计算建立了一套预报系统,运用后有效提升该型舰艇实战化作战能力,有效缩短该“拳头”部队战斗力生成时间,受到部队官兵的一致点赞。
近年来,该科研创新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编写各型导弹武器系统理论教材、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细则和器材配备标准等183册。
“除了教材,他们还采用视频、动漫等方式,让我们舰上不同文化水平的官兵都能够快速了解并掌握新型武器装备。”某驱逐舰副舰长安加林说。
据了解,团队先后为多支作战部队的指挥员、装备操作员培训3000多人次,加快了首批使用新型武器装备部队战斗力形成。
几年前,海军对武器型号明确提出了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要求,但海上飞行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是世界公认的测控专业技术难题,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近10年都徘徊不前。
“一定要干!科研就是要瞄准一流。”以高级工程师张卫国、工程师王玉坤为带头人的课题组,找来20多年里的任务资料,一项项验证指标、一个个校对参数;没有专用实验船,就挤出一点经费租用地方小渔船;没有实体设备,就自己动手改装退役的老旧装备……经过5年的攻关,团队掌握了海上飞行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技术,申请了3项国家级课题,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那年,上级紧急下达某型导弹改进试验任务,要求团队尽快试验论证,形成导弹精确打击能力,留给他们的任务准备期只有短短80天时间。
在孙翱、刘秋辉的带领下,他们迅速成立攻关小组,面对复杂电磁环境和边界条件、极限性能考核等重难点问题,团队从同步测控、平台协同、跨区互联等重大问题入手,开展研究论证。
参与攻关的工程师李宁至今难忘当时的情景:“那几个月,办公室每天灯火通明,大家有时为了更新一个算法鏖战到深夜,有时为了优化一个方案争论得面红耳赤。”
“增加两个点频是不可能实现的!”根据试验大纲要求,测控设备发射机要在原有的点频数量上增加两个点频,被工业部门专家摇头否定。
“到底能不能实现,我们自己算!”刘秋辉与团队利用刚刚研制出的靶场无线电信号分析平台,推算增加两个点频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确保试验数据的完整。这套关键的系统,正是他们在单位推动自主扶持科研项目时,瞄准未来实战化试训和靶场发展需求研制出来的。最终,在详实的验证方案面前,工业部门的专家心服口服。
经过8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团队官兵攻克解决了11项技术难题,最终圆满完成试验任务。
靶场在海陆布设测控通信装备,有摄录像直升机、无人机,还有水下微光系统,设置在水面的高速摄像系统,以及海岸线布设的光测、雷测、遥测、卫通等大型测控通信装备。
“这些装备是试验的基石,而我们团队就是利用基石,构建一栋测控通信的摩天大楼。”孙翱介绍,由于装备涵盖面广,对团队官兵的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要求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那年初,团队从事卫通专业的女助理工程师晁小雨被调配到试验通信网专业。经过大半年时间的岗位交叉学习,晁小雨对整个测控通信系统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一次联调中,通信信道连接出现问题,当大家怀疑是卫通信道问题时,跨专业学习的晁小雨推断问题出在中心机的配置上,并成功解决了问题。
在这个科研创新团队里,像晁小雨这样的优秀技术干部还有很多。据了解,为实现人才建设的“多轮驱动”,该团队加强与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交流合作,选拔近百人次科研骨干进修学习,实现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良性发展。团队中一半以上的中青年科技干部成为试验科研一线的主力,3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研骨干占比15%,7人申请获批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一大批青年技术干部自主申报完成70项科研课题。
近年来,测控通信科研创新团队获得国家专利33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人获国家级人才奖,7人获军队级人才奖。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