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清晨的阳光洒进窗户,武汉市青山分局工业二路警务站民警龙辉麻利地开始做早餐,水煮蛋、卤藕、包子、肉丸子……摆了小半桌,妻子陈红艳则将两人的警服挂到阳台上晾晒。
结婚24年来,家里一直是龙辉做饭。他们的儿子3年前在宁波参警,每年只有过年才回家一次。当日吃完饭,龙辉夫妇准备去看望陈红艳80多岁的父母,他们掏出手机和在抗“疫”一线的儿子通了一个视频电话。
“年轻时爱看谍战片,觉得警察特别酷。”57岁的龙辉中等身材,寸头,背微驼,白发已很明显,但和人聊起往事时眼神发亮。
1983年,龙辉如愿考入当时的武汉市警官学校。他毕业后参警,从事过户籍、治安、刑侦等警种,1990年转到白玉山派出所成为一名治安民警。同年,刚从警校毕业的陈红艳进入该所负责治安内勤工作。
夫妻俩工作忙,儿子龙旭华从小在警察局长大,对警察这份职业心生向往,后来考到了湖北警官学院。龙旭华毕业后,成为浙江省象山县爵溪派出所民警。
龙旭华刚参警时,因听不懂当地方言常常感到很苦恼。龙辉夫妇作为父母,也作为前辈,不时打电话宽慰他,“慢慢来,和居民打交道没有别的技巧,就是要耐心,知道他们的需求”。
因为父母都是警察,龙旭华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家人离得远、工作忙,向来都是聚少离多,视频、电话联系成了常态。
年前,龙旭华已经买好机票准备大年初三回家,但因疫情严重,父母劝他不要回来,他选择留在所里。
龙辉夫妇也进入战“疫”状态。他们在电话里互相叮嘱注意防护。龙辉要在外巡逻,陈红艳将家里质量较好的口罩给丈夫戴上。出门前,两人互相消毒。
2月15日,武汉实行最严格的封闭措施,除就医以及防疫情、保运行等岗位人员外,其他居民一律不得外出。当日气温陡降,大雪突袭,陈红艳按照分局统一部署,晚7时带领同事在武商众园广场开展社会面盘查,她发现4名无故外出人员,便及时上报区指挥部,并上前劝说。
疫情期间,作为人口大队大队长的她既要协调、指导户政战线干警深入一线开展“四类”人员排查,还要负责全区百余名确诊病人、疑似患者的落地核查,常常忙至深夜才回到家。
龙辉同样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他白天承担着巡逻防控、处理警情、紧急救援等各项工作,夜晚还要开展夜巡检查、值守集中隔离点等工作,他每3天值一次24小时班。疫情前期,所里警力不足,他还要下沉到社区。
大年初四,龙辉的父亲因病去世,夫妻俩没有告知好友、同事,默默送别老人,便又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
儿子龙旭华承担重点疫情地区人员的隔离、疑似人员排摸等任务。他负责21名居家隔离人员的管控任务,每隔两个小时就主动联系隔离人员,挨个进行微信定位检查。管控对象情绪差的,他耐心地做好情绪疏导工作;无法联系上的,他就会直接赶赴家中进行确认。他检查完一轮后,往往已经错过了就餐时间,一桶泡面一部手机也就成了日常写照。
“我们都有自己的阵地,虽然见面不多,但同样是并肩作战。”陈红艳说,虽然3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战场。
“儿子,吃饭没?妈妈每天都要下去查疫情、抓防控,你那边情况怎么样?”
“我这里也一样,我主要是负责重症患者和疑似病人的硬隔离,还有重点疫区的排查,情况还好。”
“儿子注意安全!我们这边形势比较严峻,警察很辛苦!我们吃的是同一碗饭,担的是一样的责任,关键时候都要担当,不能掉链子,也要注意防护。”
对于不能团圆的三口之家来说,像这样利用闲暇时间互相交流与鼓励,就是最大的慰藉。
陈红艳和儿子在做社区基础工作方面有交集,所以聊的也多一些。“儿子告诉我使用微信实时定位来检查居家隔离人员的动态,这个方法挺好,效率很高。我们也可以通过网格群、楼栋群来操作!”陈红艳和同事分享了这一创新方法。
“他主动提交请战书,我很感动,儿子长大了,有担当了。”陈艳红告诉记者。龙辉听说儿子的工作方法后,也露出欣慰的笑容:“确实是长大了,成长了很多。”
偶尔听到孩子说工作累、中午只吃了一顿泡面,他们作为父母,总是很心疼。但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却又不仅仅是心疼。“因为我们不仅是爸妈,而且还是警察,这个职业必定是辛苦的,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更辛苦,这是理所当然的,辛苦归辛苦,这也是磨砺,是警察所必须承担的。”龙辉常常这样告诫儿子。
本报武汉4月15日电
谢冰林 李慧紫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