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走教,合肥实验学校美术教师戴韵茹很难结识这群位于城郊接合部的孩子,尤其是那个上课从不带文具,到处“蹭”别人材料的男生。
2019年秋,戴韵茹加入包河区艺体教师服务中心(下称“艺体中心”),被选派到合肥市西安路学校担任指导教师,帮助开设手工剪纸社团,指导美术课程。
几节课下来,她发现,有个男生,上课都只穿一件T恤,天冷了,也只加一件外套。他总是不带彩纸、剪刀、胶水,并且在教室里四处“游走”,时不时借用别人的剪刀剪几下,并附上几句俏皮话。
一次,戴韵茹问这个男生:“老师不是说了好几遍,要自己带文具和材料吗?怎么又忘啦?”男生不愿正面回答问题,一个劲儿地说自己“记不住”。课下,她了解到,男生平时跟奶奶生活,家庭条件一般,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学校里有些孩子的情况与他类似。
下一次上课时,她鼓励这个男生:“你从来都不缺课,非常值得表扬。以后每节课,我都奖励你两张彩纸,一张作为衬纸,一张作为剪纸!”
听到这话,那个男生没说话,但眼里突然“有了光”。随后,在戴韵茹悉心指导下,男生的作品实现了从歪七扭八到有模有样的跨越,课堂纪律意识也越来越强。
在包河区艺体中心,和戴老师有相同经历的教师还有很多。
2002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包河区由“郊”变“城”,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来该区安家,加之大量务工人员子女进城求学,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给教育资源分配带来挑战。2011年,包河区常住人口约81万人,有5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约7万人,教师3400余人,但艺体教师不足200人,主课教师兼职艺体课情况很普遍。
艺体教师人数不足,也是农村学校以及城市偏远、薄弱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为了突破这一瓶颈,2011年9月,包河区教体局探索成立艺体中心,来自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15位名优、骨干教师定期前往偏远、薄弱学校和乡村少年宫,开齐艺术、体育类课程,组建特色兴趣社团,用“共享教师”的路径破解师资不足问题。
农村孩子不比别人差,也有学习艺术的权利和必要
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的金葡萄小学由当地3所村小合并而成。2011年8月,窦海山在这所学校担任校长时,这所学校的家底是这样的:400名学生,40名教师,“一位专职的英语教师都没有,更别谈艺体美教师了”。
而“主课教师兼着艺体课,效果不太好,也忙不过来”。这年9月,学校正好招录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各一名,但还是“不够用”。
从农村走出来,先后在城市和农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窦海山,特别想打造一个“农村孩子艺体进步的乐园”。当时,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他决定办一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场地、设备、资金有了,师资成了问题。他正在发愁时,包河区成立了艺体中心。根据窦海山提出的需求,中心教师前来“接力”走教,帮着开齐很多兴趣社团,包括以前从未考虑过的合唱团、鼓管乐队、足球社团、跆拳道社团、航模社团等。
其中,最让窦海山津津乐道的是鼓管乐队。
2013年鼓管乐队成立时,很多孩子没见过乐器长什么样,乐谱也认不全。“很多学生看到陌生人,都是头一低,或者头一扭就走开,话都不敢说。”窦海山回忆道。
有人质疑,说这些都是城里孩子学的,农村学校没必要忙活儿。但窦海山觉得,“这里的孩子不比别人差,他们也有学习艺术的权利和必要。”
“简谱、五线谱、乐感、声部、节奏、合练……孩子们不怕辛苦,就怕没人指导和鼓励。”训练一般安排在暑假、双休日和放学后,窦海山还记得,孩子们练得很入神。也有个别孩子畏难,觉得训练枯燥,教师们就鼓励:“加油,大家是一个团队,如果少了你,整个表演就不那么美妙了呀!”
在艺体中心教师和专家引导下,孩子们渐渐“上了路子”。
两年的训练和积累终于得以检验。2015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来该校访问,校鼓管乐队要用3天练出一首此前从未听过的德国乡村民谣。最终,经过艺体中心教师和区里专家的指导,一群农家孩子将民谣演奏得异常纯熟。他们的表演“惊艳”了在场所有人,随后,学生还将艺体中心教师指导创作的纸浆画赠送给了默克尔。
“也许有的孩子一辈子都不会从事艺体工作,也不会登上舞台,但这段经历能够让他们变得阳光、自信,这是学习艺体技能最大的意义。”窦海山感慨。
2019年,合肥师范附小三小音乐教师、音乐教研组组长许艳艳来到金葡萄小学,指导合唱社团和比赛训练。第一次带学生排练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时,她感觉,学生对合唱感兴趣,眼神中透露着渴望,但似乎和自己本校学生又“不太一样”。“这群孩子比较胆怯、内敛,甚至不敢和我说话、交流,我就改变策略,先让他们朗诵歌词,把情绪调动起来,再进行歌唱技法教学”。
3个月的集训期,许艳艳和金葡萄小学音乐教师徐雅琴、陈颖不断地交流、磨合。在她们的努力下,孩子们训练劲头十足,每天都有进步,性格也变得自信、开朗起来,从来没有一个人请假、缺课。最终,该校合唱团代表合肥市参加安徽省乡村少年宫才艺展演,乡村娃站上了大舞台。
从原先美术课上自悟自画到现在可以熟练掌握绘画技巧,还学会剪纸、手工制作泥塑等技艺;从刚开始错把电子琴当钢琴到如今能听辨琴声、准确识谱;从原来体育课上“散玩”到如今能迅速站队,“玩转”垒球、篮球、手球等项目……几年来,在艺体中心教师影响下,偏远、薄弱学校孩子们的改变正悄然发生。因为“共享”,每个孩子都有了接近、享受文化艺术的机会,也学会了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
“共享教师”不止为了上40分钟课
合肥市第48中学(滨湖校区)音乐教师卜停停于2019年前往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走教。这所学校对合唱感兴趣的孩子少,声乐专业出身的卜停停就另辟蹊径,组建了陶笛社团。
没学过陶笛的卜停停,专门上网搜课程,在边摸索边教学中,教学生唱谱、气息运用、十二孔陶笛指法。
有个女孩,每次上课都显得局促不安。一节课下来,陶笛都没有吹响,卜停停点她的名,这个女孩就会吓得一直躲。经过了解,那个女孩智力有点低下。
卜停停没有放弃,鼓励这个女孩:“老师不要求你一定要会吹曲子,只要你感兴趣,愿意过来,就坐在这里听其他同学吹,你也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得到熏陶。”之后,那个女孩每节课都准时来听课,紧张的情绪也缓解了许多。
同时,卜停停尝试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她在课堂上通过投票选出陶笛社的社长,社长主要负责点名、安排值日表等日常工作,一丝不苟。从那以后,每次上课学生都是满勤,从来没人迟到。
很多孩子从吹不响陶笛,到能吹音阶,最后可以实现合奏。在这一过程中,卜停停也掌握了新的器乐演奏技法和教学方法。
“走教经历看起来很平淡,但它让我懂得,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一项技能,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性格的涵养和塑造。”卜停停说。
2018年,许艳艳还曾在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走教一年,在她看来,走教不是单向的输出过程,而是双向的学习互动。“在不同的学校,接触不同类型的学生,我的眼界变宽了,释放出更多能量,孩子们也能学到更多”。
这些年,艺体中心也不断传递这一理念:“绝不能把自己当成只会上40分钟课的老师,要利用有限时间和活动契机,提升孩子艺术素养,引导他们成长为正直、善良、有爱心,受人尊敬的人。”
据介绍,随着包河区教育均衡化逐渐落实,艺体中心转变职能,更注重于培训、引领、交流,让艺体教师特长互补、提升自我。2015年,艺体中心采取“2+1+2”工作模式,教师一周中有两天在本校工作,两天走教,周三回中心进行分享。
从2017年开始,艺体中心队伍继续壮大,很多教师还承担了帮扶学校的日常教学任务。同时,一些名、优学校的校长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的“舍不得放人”“怕影响本校教学质量”,到慢慢接受、支持这种“共享”模式。
不过,对走教的教师而言,不仅要完成本校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额外的走教教学,劳动量无疑翻了一番。
在包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兼艺体中心主任徐莉看来,艺体中心更像是一个志愿服务组织,每名教师身上都有一种向上、纯净、不怕吃苦的品质,他们用智慧、热情、真诚和奉献将中心的口碑越擦越亮。
教师沈娟怀有身孕,家离走教的保兴小学较远,每天早上6点从家里出发,7点半前赶到学校带学生早读;一位美术教师将泥巴、树枝、树叶、稻草等物件带进课堂,开拓学生美术视野,解决缺少工具的现状;还有教师会利用周末去拜访艺术专家,给自己充电,再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
“走教经历加深了我对教育的理解: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美术体验感,还要多关心孩子的性格和生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解决困难。”戴韵茹同样感慨,现在学校开学了,想想又有新同学即将加入社团,心中充满了期待。
抱团发展,让艺体教师不再被“边缘化”
很多艺体老师都面临相同的困惑:被边缘化,归属感不强。有的学校,一个学科甚至只有一个教师,教研工作氛围和能力有所欠缺,
如何“激活”艺体教师这个群体呢?
包河区教体局没少下功夫。艺体中心制定了详细的绩效工作考核方案和规章制度,成立艺体联合教研组,让不同学校、教育集团的同学科教师“集中连片”开展教研,在活动、技术、教学等方面经验共享,互相促进。
“走教过程中,很多教师将自身专业和帮扶学校特色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平时,艺体中心会以‘学科’为单位开展读书分享、艺体活动竞赛、志愿服务等活动。”徐莉观察发现,就有年轻的科学教师和体育、音乐教师合作,“激发”出新的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疫情期间,艺体就推出“在线彩虹课程”,艺体中心现有的57位教师“跨学科”合作,推出系列精品公益课,包括心理辅导、生活体验、古筝弹奏、科技创新、阅读分享等模块,并向社会开放。
包河区教体局还划拨专项经费,组织专家对音体美、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全员培训,破解教师技能弱化问题,带动学校办学品质提升。
对此,包河区体育教研员潘逸芬感触很深。针对体育教师人数偏少,不能正常开展教研等现实难题,该区组织骨干、名优体育教师进校辅导教研。此外,学校不仅帮年轻体育教师站稳课堂,还将很多教研重头任务交给他们。
此外,包河区给予政策支持,艺体中心教师完成走教的课时考核,可以被认定为评职称需要的“支教”经历。
针对艺体专业人才考编难这个普遍问题,2012年到2017年,包河区试点每年面向社会公开设岗,通过绿色通道引进高水平运动员、歌舞演员等紧缺专业技能人才,免去笔试环节,通过面试招考“入编”。
“按照惯例,学校缺教师,一定优先招主课老师,音体美的先‘放一放’,以前艺体教师编制数只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包河区教体局人事科科长吕虎明介绍,今年,该区按照“哪里少补哪里”的原则,600个编制指标,专门留了120个给艺体教师,这个数字也是该区历史最高。
目前,包河区有常住人口142万人,建有50所中小学,4919名教师,其中艺体教师近600人,这一数字已是2011年的3倍。
9年过去了,累计有近400位教师在艺体中心服务。他们常年往返于不同的学校,在传播先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将走教的经验与反思带回来,通过教研互动,实现艺体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更有很多早期受到帮助、实现水平提升的年轻艺体教师选择加入艺体中心,从受助者变为助人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讯员 汪陈超 李多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