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7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纸上的乡野生活

邓安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7月21日   11 版)

    周末无事的时候,我喜欢去菜市场买菜:一来喜欢那里的生活气息;二来久居城市,看到新上市的蔬菜,感觉间接回到了乡野,心情放松很多。近来阅读的两本书,正好也与乡野生活有关:一本是科普作家阿蒙的《时蔬小话》,一本是艾米·斯图尔特的《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这两本书,让我受益良多。

    先说阿蒙的《时蔬小话》。这本书是关于各种蔬菜的,什么芸薹、油菜、芥菜、莴苣、葫芦、青笋……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吃到的,如今一篇篇娓娓道来,不仅食欲全都被勾了出来,乡愁也涌了起来。

    我一向对介绍植物的书籍有点望而生畏,很担心看不懂。阿蒙这本书倒是出乎意料地好读,究其原因:在一本介绍蔬菜的科普读物中,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在其中。

    阿蒙的前言很动人,说自己为什么会写下这本小书。“或许是儿时父亲对农村生活的小话,让我产生了很多对充满旧时光泽的事物的兴趣。虽然仅有只言片语,却在漫漫的记忆中积累一个个故事。它们连着,又似乎不连着。那些日常又充满着很多消逝和未消逝的风物,就好像我亲自经历的一样,清晰地留存我的记忆里。于是我喜欢这些细碎的小话,它让我寻找到我无法触及却可以触及的这个世间。 这便是小话。在我看来,那些细碎的称不上故事的记录,都是关于自然和生活的小话”。

    书中经常出现几个人物:阿蒙、他的父母,还有姐姐。阿蒙经常会在文章中提到冬天了,他的妈妈会做各种好吃的:“最熟悉这种滋味的是母亲,初雪的冬天,她会从阳台上拎来父亲买来的大白菜,扒去干老的菜皮,摘下外层的菜叶垫在砂锅底,把中间白净带着银星的菜帮切成大片码在锅里,垫满半锅后,依次在白菜上垫好冻豆腐、烧肉、丸子、粉条,再盖上黄嫩的菜心。撒些调味的花椒、大料、姜片和切段的大葱,浇满汤汁搁在煤炉火上炖透。看着咕嘟嘟冒气的砂锅盖子,饱含汁水的菜香味开始弥漫。”

    看到这种文字,简直不能忍,恨不得立马冲到他们家去大快朵颐。在美食和温情的引诱之下,阿蒙开始了他的讲解之路:我们喜爱的大白菜是怎么来的,它的祖先是谁,几千年来一路究竟是怎么培育出来的……他用扎实的植物学知识来为我们勾画出这样详实清晰的蔬菜发展小史,而且在书中配有大量很美的手绘插图。

    阿蒙有一段话我特别赞同。“人与自然本来就是相依相生,每一种植物或者动物都会随着自然的变化而产生出适应这种变化的技巧,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然给这些生物出的‘难题’……然而反过来看,人也在想方设法在自然中生存,这些可口的粮食,或许原本是有毒或者并不可口,它们是自然给我们的‘难题’,我们不回避,却能寻找出适应和驯服它们的方法,虽然我们也曾不断地付出代价,但是结果却是美好的”。

    蔬菜,这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它就是植物与人相互作用的美好结果吧。

    另外一本书《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其实与《时蔬小话》有关联性,因为它写的是蚯蚓。

    说到蚯蚓,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乡间地头只要翻开泥土就有它,钓鱼做鱼饵的也常是它。它对我们来说就是没有脊椎、缺少牙齿、又聋又盲、仅有两三英寸的蠕虫,作用顶多是松松土壤而已,除此之外,我们大部分人不会去做更多的了解。

    但此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却反问了我们一句:你真的熟悉蚯蚓吗?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她接触了数十位生物学家、植物学家和分类学家,又去翻阅了不少研究文献和教科书,最终的成果就是这本通俗易懂的《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

    看完此书,对于蚯蚓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生物,真是敬佩有加。

    达尔文在他的晚年时光,把目光投向了毫不起眼的蚯蚓。他在《腐殖土的形成和蚯蚓的作用》一书中写道:“我们很难找到其他的生灵像它们一样,虽看似卑微,却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以其流畅的文笔和出人意料的结论,吸引了不少大众读者的目光。他的实验结果也显示出土壤的形成与蚯蚓的长期转化是分不开的——他发现了蚯蚓的巨大成就。从达尔文开始,到后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蚯蚓种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发现蚯蚓的存在能显著地提升土壤的质量。

    一个体重不足30克的生物,身体结构已经高度适应了地下的生活。它的活动改变了土壤中各组分的比例,提升了土壤吸水与保水的能力,并同时丰富了土壤中的营养和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可以说,蚯蚓的活动让土壤更加适合农业种植。它们与人类共同协作,从大地上攫取赖以谋生的资源。

    达尔文当初在构思演化论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为何在分离的大陆板块上存在相似的物种?那时候大陆漂移学说还未提出来,后来的科学家发现蚯蚓是见证大陆板块漂移的绝佳物种。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找寻蚯蚓留下的痕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现在的不同蚯蚓物种间还是有很高的相似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蚯蚓在大陆板块开始漂移前也许就已经存在了。

    本书作者采访了一个世界级的蚯蚓分类学家,叫山姆·詹姆斯。“他意识到,如果他可以标记出蚯蚓种类在全球的分布种类,蚯蚓就将在板块漂移的研究中享有一席之地。在他看来,蚯蚓分类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还没有被充分地挖掘”。

    说到蚯蚓分类学,它的研究其实才刚刚开始。在环节动物门中,蚯蚓被归在了寡毛类纲里,而至于更细的分类,不同的分类学家就存在分歧了。最新的分类研究把它们分为两个目,几个亚目和超科,23科,739属,超过4500个物种。

    作者为此打趣地说:“只有对专业最敬重的蚯蚓分类学家,才不会因蚯蚓分类中经常性的修订和改动而过于沮丧。”因为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蚯蚓完整的系统树。

    另外自达尔文时代以来,科学家们已经可以设法量化蚯蚓转化土壤中有机物的程度。不过,若要全面了解土壤生物与植物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

    自然界的美,在于它的广袤无限,同时也在于最细微的地方。我们已经进入了太空,对浩瀚的星空进行探索,同时我们也要奋力去研究“地下世界”,比如通过蚯蚓,一个未知的世界正向我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邓安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7月21日 11 版

边境:你必须用头撞开那堵墙
106岁马识途的“封笔作”讲了怎样的故事
纸上的乡野生活
《外婆家》:最真不过少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