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7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读读异乡文人游记,让你和这座城市更亲近

鱼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7月28日   11 版)

    1921年3月30日,一个异乡人从筑后丸号邮船的舷梯上走了下来,踏上上海的土地。不料,因感冒未痊愈,兼之肋膜炎并发,他几乎来不及对上海有所印象,就在抵沪的第二日住进了里见医院,直至20多天后才出院。这位有点病弱的游人,就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

    说游客或许并不准确。芥川此番中国之行,是以大阪每日新闻社海外特派员的身份来的,即新闻界出资促成了这趟旅行,并将芥川未来的中国游记广而告之。前段时间我得知了一个消息,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的传记片《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入围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海外剧(短)单元。这部去年年底上映的片子,基本上根据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改编,虚虚实实,有芥川真实的记述,也融入了些芥川小说里的人物。当然,主要的篇幅是芥川的“上海游记”部分。

    于是,我看完片子后,又重新翻出这本旧书读了一番。

    上海是芥川龙之介中国之行的第一站。虽然此前他曾同报社约定在旅行途中陆续把稿件寄回日本刊登;但实际上由于旅行行程绵密,几乎所有的游记内容都是回国后重新写作的。芥川在中国游历了100多天,旅程直至1921年7月上旬方结束。一路由南往北,或深入腹地,所经之处包含上海、南京、九江、汉口、长沙、洛阳、北京、大同、天津等城市。

    读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我第一遍记住的是稍显“刻奇”的知识点。比如章炳麟书房挂着鳄鱼标本、城隍庙湖心亭的小便以及长沙的鸡也在叫着“芥川——”之类的。上海是芥川堂而皇之的“异乡”,于是他极尽观察之能,从学会的第一句中文“不要”说起——那是他拒绝黄包车夫以及诸如此类的推销员的万能用语。

    于是,异乡的疏离感开始以一些意想不到的方式登场。在俳人岛津四十起的陪同下,芥川游览了上海城内。这是一个将要下雨的昏黄午后,芥川与友人穿过摊床街,远近闻名的湖心亭一望在即,传统的中国式亭子高耸入云。然而,被芥川所捕捉的并非此情此景,而是一位留着长辫子的中国人,悠然地往湖内小便。在“戏台”一则,芥川又“直笔相告”了另一桩事。在戏院后台,他拜访了名伶“白牡丹”,友人村田君是这位旦角的痴心观众。在双方寒暄过后,芥川记述道:“他扭过头去,忽然挽起那大红底儿上绣着银线的美丽的袖子,利落地往地板上擤了一下鼻涕。”这一幕,影片《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也拍摄了,不过影版的主角换成了“绿牡丹”。

    有人因此说芥川的语言尖酸刻薄,我反倒觉得,这些如实记录的颇有讽刺意味的一幕幕,更像是他对当时所见的一种忧郁情绪。读芥川的小说集,里头不乏从中国古典小说里附会出的故事。这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了解的日本作家,真正踏上那时的中国土地,想必心情是极其复杂的。当时那街巷所见皆为无序,与过往绮丽的文化更成其对比。不过,芥川写上海瞎眼的乞丐,想到的是赤脚大仙与铁拐李,于是,乞丐的肮脏也就成了一种富有浪漫想象的“超自然的肮脏”,正如他面前石板上漂亮的毛笔字一样。而芥川的尖刻,更像是他对传统没落后的一种悲鸣。

    影片《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以“异乡人”为题,重在描绘芥川在上海的见闻,主演松田龙平的表现亦可圈可点。虽然是传记电影,片子却是虚虚实实,把芥川中国之行写到的各个片段都掺杂在一起了,还添了点小说《湖南的扇子》里的故事。于是,每每经过芥川笔下的天蟾舞台或豫园湖心亭,百年前的幻想与百年后的实景交织,一种更显虚幻的情绪便浮上心头。

    芥川写游记很详尽,每日所到何处也都有记述。在友人的陪同下,抑或他自己的兴趣使然,芥川在上海见过诸多戏曲演员,武生有盖叫天,花旦有白牡丹、筱翠花等当代名伶。他对戏曲锣鼓的热闹与戏曲里以虚为实的意象都有过描绘。尽管他写,自己成为速成的戏迷,是在去北京之后。在北京,他甚至穿着中式长袍走遍全城,既游览什刹海、天坛、北海等名胜,也连日出入于戏馆、茶园,欣赏梅兰芳、杨小楼、尚小云等名家的演出。

    但天蟾舞台毕竟是他中国之行听戏的第一个地方。百年前,芥川笔下的天蟾舞台是簇新的三层建筑,一等座席价格在一日元五角到两日元之间。此处应是上海九江路湖北路口的老天蟾,即今华侨商店原址,不知是否仍被用作商店卖场。

    如今的戏迷更熟悉的或许是福州路上的天蟾逸夫舞台,不过,100年后,就连这栋建筑也已迎来数次大修。至于芥川有过短暂一瞥的湖心亭,亭台楼阁、九曲桥与湖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样貌,高耸入云的屋檐亦是以前的风貌。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上海远近闻名的景点,做起了“贩卖”上海旧时光的生意。

    我常觉得,上海是一个让“他者”的存在变得分外鲜明的地方。这里交通便利,处于东西文化交汇之地,反射着太阳光的高楼大厦密密麻麻,却很少让人产生归属感。但是,循着异乡文人的游记,游游荡荡追溯上海各地的前世今生,反倒让人觉出不少亲切感。城市之所以为城市,或许并不需要其绝对“完美”,在它悠久的历史中,若能有让人记述、让人浮想联翩的过往,也就足够了。

鱼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7月28日 11 版

想买铂金包的“顾佳”全世界有相似焦虑的妈妈们
读读异乡文人游记,让你和这座城市更亲近
《来古记》:关于一个村庄的纯粹写作
读书不分季节 书中温度永远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