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袁治航:大山里走出的“自强之星”

“想带着跟我一样的寒门子弟改变命运”

杨洁 史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2月15日   02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袁治航“火”了。

    从刚进大学时穷到蹭同学的饭吃,到创办公司为数以百计的同学提供岗位,帮助71名贫困生偿还了助学贷款。前不久,袁治航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的消息在湖北工业大学校园里传开,感动了无数师生。

    在学校,他是2017级材料与化学学院的学生;走到训练场,他是武汉家晓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在湖工大、武汉体院等学校周边开了4个驾校训练场。两年间,上千名学员拿到驾照,目前还有百余名学员正在训练。

    他在日记里写道:“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挫折,要勇于去挑战挫折,这是我必须要去走的路。从大山里走出来,在逆境中成长,我输不起!”

    1997年,袁治航出生于贵州遵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43岁时才有了他。家里向政府贷款510元,才盖起一间小木屋。

    大山里求学的日子他是苦熬过来的。小学五年级开始,上学的路远了,他常常要穿着雨靴,提着手电筒,一个人在黑黢黢的山路走上一个多小时,“心里怕,就背课文,从第一篇背到最后一篇”。

    袁治航中学考试全县第一,家里却拿不出学费。县里一个普通中学的校长打来电话,说只要肯来,从学费到生活费全免。他去了这个只有30多个学生的高中,一到数学课,老师让他上台讲题目,自己坐在台下“听讲”。

    在这个学校待不下去了,他穿着一双拖鞋跑到镇中心学校门口。有保安过来赶人,他不怕,“我考了全县第一,是来这里读书的”。

    命运还是在关键时刻眷顾了他。一个班主任带他进入高三尖子班。“课程需要尽快补”,他借同学不用的台灯,刷题到半夜,早晨再用一捧捧冷水把自己浇醒。

    终于考上了大学,象牙塔里的生活并不轻松:第一个月吃饭靠好兄弟救济,一份自助餐,两个男生坐在食堂闷头吃,四周扫过来异样的眼光;在光谷街上,他戴着帽子,背着擦鞋盒去擦鞋,总有些“老板”因为看不到脸不让擦;一次,在工地搬砖,父亲打来电话,背后轰隆的搅拌机声吵得耳朵听不见,灰尘却拼命地往嘴里钻。

    创业的想法,被生活的艰辛给逼出来了。

    大一时,他瞄准市场上驾校乱收费的问题,从贵州银行贷款创办了贵仁驾校,业务辐射周边的大学生。“驾校取名‘贵仁’,一语双关,第一层意思是我是贵州人,第二层是‘来者都是贵人’。”

    刚开始谈生意,忙到晚上11点半回来,宿舍门锁了,他就在天桥石洞下睡了3个晚上。招学员时,有听过他故事的学生慕名而来,愿意跟着他学车。生意慢慢好了起来,最顺的时候,公司年流水近60万元。

    这家大学生创业公司还有一个特点:先后待过的120多名员工中,贫困学子达到102人。两年的时间,共计有71名学生员工提前偿还了助学贷款。

    “他就像一个标杆,用实际行动教会我改变生活的新方式。”2018级财务专业的贵州老乡何佳豪是团队的初创成员。刚入大学时,他午饭就吃4元一碗的热干面,靠送外卖生活,家里还有70岁的奶奶和读初中的弟弟需要照顾。

    袁治航拉他一起经营驾校。去年,何佳豪存了一笔钱,开了两家餐饮店,承担起哥俩的学费,每月给奶奶寄出2500元生活费。

    贵州老乡张开锋辞去了家教的工作,来到袁治航的团队,学着做策划书、带团队做项目。“一个这么拼的人在身边,你也会逼自己变优秀。”未来,她想回到家乡,报考公务员。

    公司有了起色,创业者袁治航也想回报大山。他联系了家乡的人力资源公司,为待业妇女组织厨艺培训,第一期培训人数就达300余人,成为当地精准扶贫项目;组建了湖北工业大学“蜡染黔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推广社会实践队,帮助开发和售卖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非遗文创产品;组织贵州籍大学生关注“春晖行动”,到铜仁印江支教。

    疫情期间,袁治航连夜写好“万众一心,共渡难关”的倡议书,号召贵州商会学生及母校青年共抗疫情,协助湖北省贵州商会大学生联合会对接蔬菜基地,从2月2日起,共计400吨蔬菜送达湖北。抗疫期间,他撰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在今日头条上获512万次推荐,57.8万次阅读量,2600条评论。

    临近毕业,这个23岁小伙子已经获得多张证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者”称号、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二等奖、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三等奖……前不久,袁治航还参加了湖北工业大学首届“十佳大学生”答辩,获“十佳大学生”称号。

    在辅导员谢洋眼里,“袁治航热心且自信,总能自然而然帮助同学。这种兄长般的感觉,来自于他比同龄孩子多得多的社会实践经历”。

    从贵州大山一路闯到武汉南湖,有个画面袁治航始终记的很清楚:高考出成绩那晚,父亲从床头柜拿出了一坛好酒,父子俩围着火炉,喝着聊着。父亲看着他手上的老茧,第一次红了眼,“我这辈子就是这个命,但你有更好的路要走”。

    坐在大学生创业园里,袁治航有更大的目标,“我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想带着跟我一样的寒门子弟,改变命运。”   

杨洁 史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2月15日 02 版

杭州:数字赋能让城市服务触手可及
新时代做好凝聚共识工作
袁治航:大山里走出的“自强之星”
青岛科技大学以《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开启全校阅读工程
安徽:用特别的爱为重点青少年护航
“我和2035年有个约定”青少年文化作品主题征集活动开启
河北乐亭:传统游戏 快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