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什么?
曾经,我一度无法给这个问题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我是三代居沪的地道上海人,但在年少的我心中,上海除了高楼,还是高楼,没有青山绿水,更没有温情秀色,谈不上有什么特色。
直到那年到奶奶家寄住,我才改变了看法。
奶奶家在典型的上海社区——“龙华”的一角,这里的风土人情多多少少地保留了“老上海”的风华。她在知道这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后,并未直接作出回答,而是拉起我的手,带我来到了一处陈旧的市场。
第一眼看市场,并不觉得有什么惊喜。一片令人心烦的喧闹会逐渐将人淹没。地上时不时铺着近乎烂掉的果皮菜叶,海鲜渔市区一片湿滑。沿路顾客讨价还价的声音不时在耳畔响起,时间长了近乎令人头晕目眩。初来乍到的人大多会被烦得抽身而退。
但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查看,便又会发现意想不到的风景。小摊一个挨一个,顾客耐心地挑菜的样子令我着迷。摊上琳琅满目的蔬菜水果每个每捆都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老板娘们带着本地口音悦耳的吆喝声吸引着每个顾客的新奇目光。讨价还价几个回合后,总是以摊主的退让声为收尾默默落下帷幕。出口处满载而归的顾客脸上总带着一抹抹笑意,想必也是被菜市场里的热情和亲切感动了吧……
我禁不住来到一家卖豆腐的小摊前,对正在清理柜台的老板娘说:“来两块豆腐!”“好,我给你挑块好的!”老板娘爽朗地一笑,熟练地取出两块又大又白的豆腐,扎好袋口递给我。我正想把钱递给她,她却笑指一块价格牌:“手不能脏,钱放盒子里吧,自己找钱。”我内心微微一震,不知不觉陷入了回忆。
重回6岁那年的夏天,小小的我捏着20块钱,一路蹦蹦跳跳地穿过当初那个还未拆迁的菜市场,奔向尽头那家我最心喜的熟菜店,咸辣的香气从窗口喷涌而出。老板是个40多岁的中年人,每次看到我这个常客,都会微笑地迎上前来,随即舀上我每次必点的上海大红肠和四喜烤麸。每次,他都是让我在窗口边的小盒子里找钱……虽然菜市场已拆,但那个老板的微笑和熟悉的香气,却已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回过神来,菜市场依旧,一句句沪语口音的喊话依然真切。老板娘对我搓着手,脸上露出些得意的笑容:“小姑娘,我这个豆腐可是自家发的呢。侬回去做在荤汤里吃,香得勿得了!” 接过豆腐,我俩相视一笑,告别。我拎着满满的幸福,回头走去。
我明白了——乡情,从未走远,它就在生活中的每个片段,也许就蕴藏在这一个个菜市场中。我想,我永远脱不开此地,我对我故乡的牵绊,已经紧系在了我心头的每一个角落。
回到家,我按老板娘的方法把豆腐煮进汤里,她说的确实没错,一口间,唇齿留香。故乡的味道,也许就是这样吧!
(指导教师:严峻)
张楚宜 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初二(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