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2月2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一个苏北村庄的新气象与旧风物

张雨龙(南京师范大学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2月26日   03 版)

    《纽约客》专栏作者彼得·海勒斯,也许我们更熟悉其中文名何伟,曾在《寻路中国》中写过:“我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人们依旧在耕田种地,他们的生活节奏与农田时令合拍。”那时,奔涌的打工潮掏空了一个又一个村庄,为了找到他所“希望的地方”费了不少功夫。而现在,别说大洋彼岸的何伟,即便从村里出来的我,再回家乡时,也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象。

    我的家乡是江苏最北部的一个沿海小村,我常自称是山东人,因为从这到苏鲁边界,只有不到15分钟的车程。当然,后来我到省会读书,听说了南京地铁修到马鞍山的“徽京”故事后,就再也没开过这个玩笑。

    我出生时这个村子还很原始,村民从事的职业无非三类:外出务工、出海捕鱼和种地。十几年的变化与发展,让这个村庄呈现出了另一种新气象。之前每次放假,都要坐近6个小时的大巴。而去年年末,高铁通车后,复兴号让返乡不再是一件耗费精力、苦不堪言的事了。

    返乡之后这种感受也就越强烈。村庄在慢慢向小镇过渡,标志之一是各种连锁店的进驻。连锁店的大规模出现,说明人们不仅在追求消费,而且看重品牌。10年前可不是这样,那个时候我见得最多的饼干不是奥利奥,而是各种蹭商标的山寨货,比如“奥利粤”。

    村上有了第一家电影院,据说是场场爆满,供不应求,打消了经营者在开业之前的忧虑。村主任说已经没有几户人家种地了。新建的工厂和新兴的服务业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原来的产业结构被重新打散。村里第一次出现了外卖小哥,镇政府旁边的电商大楼也拔地而起。

    去年走之前,家里人告诉我,村西边的空地要开发成“公共场所”。当时脑子里就想到一个金光闪闪的铜球,周围缠绕着几条扭曲的带子。没办法,不是我刻板印象,是实在见了太多土味、抽象又难懂的公共“艺术品”。何伟把这解读为“当地政府意图唤起人们对繁荣昌盛的意象”,而我只觉得这是行政驱动下的资源低效利用。

    不过好在,回家时那颗悬着的心落了一半。空地被建成一个广场,取名“乡贤广场”,以纪念全国第六届道德模范——方敬。这位原本可以在上海安享晚年的华东师范大学退休教授,拿出了200万元积蓄,帮助了家乡260余名寒门学子步入高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样的取名寓意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新气象是容易观察到的,人对变化的敏感总是大于对稳定的感知。这次回家,我也开始尝试重新发现那些被我熟视无睹的旧风物。

    出于疫情防控,国家倡导就地过年,但这一政策对家乡人没造成太大影响。村里各类产业发展,吸引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人回乡工作,不乏一些原本就可以在城市里立足的人。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说,中国人有强烈的中心情结,觉得边缘的生活不值得过,所以会一心往城市、往大城市挤。而我在家乡感受到的,恰恰相反,是一种边缘心态。人们选择外出务工,并不是为了在城市中谋一席之地,而是出于实用主义,期待通过在外的努力改善在家的生活。

    旧风物中还有一点未变的,是熟人社会。在这里,人情很多时候会超过商业规则。我经常会见到,卖东西的人追着买东西的人跑,要把钱还给对方,仅仅因为两人是亲戚或者是关系好的熟人。所以,到家里长辈的熟人那买东西,我还是会带着现金,方便我扔下就走,哪怕这样了,时常也拦不住他们拿起钱就塞回到我的口袋里。

    我倒不担心人情超越商业规则,毕竟个体经营,拿人情做买卖只是自家的事。我只是怕,人情会超越其他的规则。“没有熟人就办不了事”,这句话背后的价值逻辑难以称得上现代文明。现在我的家乡,即使春节放放烟花爆竹,还是能看见蓝天白云和满天星空;不用“996”,人们也能过上一种还不错的生活。旧风物未必都是落后的,乡村一定会走向现代化,但现代化是不是只有城市化这一条道路,则值得思考。

张雨龙(南京师范大学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2月26日 03 版

用“返乡日记”与田野和家国对话
一个苏北村庄的新气象与旧风物
含泪看完《你好,李焕英》的乡村老人与青年
别担心空心化,有生命的村落永不缺人来人往
老人全盘接受手机对现实的定义,让我很担心
独自玩剧本杀,年轻人悦己文化的盛行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