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5月2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大数据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

向科技要劳动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5月28日   02 版)

    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越来越老,未来乡村振兴如何进行?愿意种田的人越来越少,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未来如何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之处?

    在今天的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高端对话中,各方嘉宾探讨了大数据技术为乡村赋能的可能性。

    多位演讲嘉宾提到了中国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华为公司副总裁马海旭称,从1990年到2000年,农村劳动力人口下降了3.9%,从2000年到2020年则下降了36.9%,农村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日益明显。农业农村部对固定观察点两万多户农户进行观察发现,现在我国务农一线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53岁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务农劳动力占四分之一。

    农村劳动力减少可能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春生表示,目前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保障基础还不太稳固,我国每年生产粮食6.5亿吨左右,每年需求7.3亿吨左右,而且需求量逐步增加。

    未来农村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李春生认为,智慧农业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农业传感技术、农业机器人等广泛应用,可以有效代替人力从事农业劳动,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进一步稳定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安全和质量安全。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自主研发了农业无人机、农业无人车、农业自驾仪、农业物联网等产品。该公司创始人彭斌认为,未来农村的劳作模式将是“机器人+人”,真正干农活儿、重活儿的都是机器。彭斌举例说,遥感无人机可以帮助人们看到农作物的长势,农田里的播种无人机、自动驾驶的拖拉机等设备都可以联网到云端,帮助人甚至取代人在农田里劳动。

    此外,对于农村大量使用化肥等粗放作业引发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马海旭表示,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向科技要劳动力,还农村一片绿水青山,是该公司近年非常关注的问题。

    在贵州省遵义市,华为公司尝试对养蚕的全流程进行数字化监控,系统可以自动调节养蚕的湿度和温度,蚕的病死率降低了20%。该公司在广东建了一家智慧茶园,将茶田肥料的用量降低了50%,虫害降低了90%。

    农产品“增产不增收”一直是农民的痛点。李春生说,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可搭建有效的平台,形成供给与消费、生产与市场的有效衔接,继而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农产品的产销对接,该公司副总裁彭南峰表示,一亩田公司在全国54个批发市场建立了数字化批发市场,可以把农产品原产地卖货的需求对接到批发市场。这些农产品原来可能只卖到附近的批发市场,而人们通过该公司的平台了解到全国其他市场的价格、走势情况、销量变化后,可以匹配到更好的渠道,获得更多收益。

    李春生认为,实现农村的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一系列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可以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供可行的方案。

    马海旭表示,农村缺少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看病难、求学难是村民心中最大的难题。此外,农村里的老人、儿童占比高,且缺乏有效看护,他们在遇到意外时难以求助。

    华为公司在广东清远某村提供了智慧乡村的可穿戴服务,为患有慢性病的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村民通过视频问诊可“小病不出村、大病早诊断”。该公司还在村里建立了安保系统,可以实时查询人员轨迹,比如针对村里老人摔倒、儿童在河边戏水等危险事件,系统会给村里保卫人员发出预警,实现感知和智能预防。

    本报贵阳5月2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5月28日 02 版

中央宣传部等部署重点建设高校思政类公众号
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王进喜:“铁人”长眠 精神永存
向科技要劳动力
杭州:引智聚才激活创新原动力
长三角国家高新区青年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贵州举行庆祝建党百年主题诗会
招募“民间河长”破解河流生态难题
爱情主题金银纪念币发行
中欧班列南京至荷兰蒂尔堡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