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大会(COP26)最重要的协议——《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终于在大会闭幕之前的11月13日(当地时间)深夜有惊无险地出炉。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作大会总结时所说,COP26的成果是妥协的产物,它反映了当今世界各方的利益、冲突和政治意愿。
《协议》之外的可圈可点之处
“压轴”出台的这份《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也是本次大会最“难产”的文件。
COP26大会进行到第11天的下午,大会主席阿洛克·夏尔马公布了《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的拟议草案。这份共有71条、不到2700字的草案,将原本就波涛汹涌的谈判气氛推向了白热化。接下来的几天,各国代表在气变出资、适应气变影响、赔偿气变损失等关键条款上字斟句酌、据理力争,谈判僵持不下。当COP26大会的最后一个夜晚降临时,各国仍在激烈交锋,看不到任何达成一致的迹象。
“这是最漫长的一天。”联合国官方声明感慨道。
几经拉锯之后,近200个国家的代表在修正版的《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上签了字。根据联合国声明,各缔约方认可《巴黎协议》提出的“将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将近一半。作为COP26最突出的成果之一,各国还同意加快减排步伐,在2022年提出新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NDC)排放目标,并接受一年一度的审查,确认目标完成进度——尽管许多国家在COP26召开之前都宣布了“净零排放”承诺,但拿出切实减排计划的却屈指可数。
除了《格拉斯哥气候协议》,本次大会的其他成就也可圈可点。包括印尼、韩国、乌克兰等煤炭大户在内的46个国家,签署了《全球煤炭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声明》。其中,发达国家承诺在2030年之前逐步淘汰煤炭,发展中国家承诺在2040年前逐步淘汰煤炭;拥有85%森林面积的100多个国家承诺,到2030年之前阻止和逆转森林和土地退化的趋势,包括“地球绿肺”巴西;9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甲烷承诺”,计划到2030年将甲烷排放减少至2020年的70%。此外,中国和美国关于加强气候行动的联合宣言,也成为本次COP26的高光时刻,在日益激烈的大国博弈和全球极化中释放了难得一见的积极信号。
这是“最不坏”的结果
多国代表抱怨说,COP26最终达成的《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令人失望。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各国存在严重分歧的背景下,这份协议是本次大会多边谈判所能取得的“最平衡”“最不坏”的结果。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如果在会议结束时不能达成协议,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景只会更加黯淡。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说,他希望全球“将格拉斯哥COP26大会视为终止气候变化进程的开始”,“今天的协议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更重要的是,我们达成了逐步减少煤炭使用的第一份国际协议,还制定了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路线图。”
中国代表解振华指出,中国已提前实现了先前承诺的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中国不仅提出了目标,还发布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既是顶层设计,又很具体。”
COP26主席夏尔马表示,可以靠谱地说,“升温1.5摄氏度”的目标已经触手可及,但“它的脉搏仍然很虚弱”。夏尔马下面一段话,则在表明他希望的同时也暗含着疑虑:“要让它(协议)生存下去,我们必须信守承诺,必须把承诺迅速转化为行动,必须实现《格拉斯哥气候协议》提出的目标,推进2030年(气变目标)的雄心壮志更上一层楼。必须缩小仍然存在的巨大鸿沟——我们义不容辞。”
应对气变行动“未完待续”
所有人都很清楚,即便各国在COP26期间作出的所有承诺都能完全兑现,也不足以阻止“全球变暖的灾难”的到来。
根据各国在COP26召开之前提交的自主贡献计划,全球温室气体年排放到2030年将达524亿吨;按照各国在COP26召开之后提交的自主贡献计划,全球温室气体2030年排放将减少为419亿吨。即便是根据COP26召开之后的数字测算,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也将达到2.4摄氏度,仍然超出“危险临界线”。如果要实现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2030年前减少45%,即266亿吨以下。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COP26大会没有达成的共识包括:结束对化石燃料的投资;逐步淘汰煤炭;对碳排放定价;保护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群体;兑现气候融资承诺。
在上述未实现的目标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淘汰煤炭。作为“最不清洁”能源,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最大的单一来源。COP26大会主席夏尔马提出的草案中提到,要“逐步淘汰无节制的煤炭发电和低效的化石燃料补贴”。
在草案通过前的最后一刻,印度方面“戏剧性地”提出了反对意见。印度气候部长布彭德·亚达夫发问说,当发展中国家仍然把发展和减贫作为主要议题时,如何能承诺“取消煤炭和化石燃料补贴”?在印方的强烈坚持下,“phase out”(逐步淘汰)被修改为“phase down”(逐步减少)。宣读这一条款时,夏尔马强忍就要夺眶而出的眼泪,向与会代表道歉。
有分析人士认为,COP26只把矛头指向煤炭,却没有提到淘汰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未免有失公允。“一个多世纪以来,富裕国家一直在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污染环境。”慈善机构“行动援助”主管拉斯·科赫认为,这等于是给了发达国家一张“自由通行证”。“国际地球之友”成员莎拉·肖表示,如果协议没有体现遏制油气开采这一目标,“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就是空谈,“COP26将被视作对南方国家的背叛而遗臭万年”。
《协议》提到,缔约国“深感遗憾”地认识到,发达国家未能兑现其在2009年对发展中国家许下的援助承诺。《协议》敦促发达国家大幅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转型。然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每年1000亿美元已经不足以满足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到2030年,仅“适应(气候变化)”一项所需的成本,就将达到每年1400亿至3000亿美元,到2050年将达到每年2800亿至5000亿美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在《协议》中并没有得以体现。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尽管当前全球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但从历史积累排放量看,发达国家才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与之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抵御能力却远不如发达国家。根据2020年气候风险指数,在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10个国家中,有7个是发展中国家。除了遭受气候变化的无妄之灾,发达国家的“食言”,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许多国家表示,只有获得真金白银的援助之后才会作出气候承诺。
本报北京11月1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