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万象

学硕缩招,专硕时代来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实习生 苏菁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2月13日   05 版)

    12月6日晚,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河北工程大学,备考考生在教学楼走廊复习。视觉中国供图

    距离2022年考研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对于今年的“考研党”来说,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学硕缩招”了。近两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停招部分学术学位硕士,取消学硕统考,经济管理、新闻传播、应用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均在其中。

    从国家政策来看,大力发展专硕是促进我国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如今的专硕含金量与就业优势越来越明显。

    学硕缩招,专硕扩招已成趋势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将在12月25日举行。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考研党”在选择考研目标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了。

    “考研的同学想要成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更难了,要求的能力更加高了,可能会劝退不少人。”

    山东师范大学的张文文表示,自己今年打算报考上海财经大学人文方向的学术硕士,但是今年这个学校的推免比例从不超过30%变成了不超过50%,通过考研录取的同学就少了很多。

    “不仅如此,以前学校都是大类招生,初试之后再细分,但是今年初试就分流,虽然招生总人数不变,但前期的专业就选择很有博弈的感觉。”因为这些原因,坚持报考学硕的张文文感到今年考研的压力更大了。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高校缩招、停招学硕的消息时常引起网络热议。今年5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表示自2022年开始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不仅如此,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某些专业宣布停招学术型硕士。

    事实上,学硕缩招、专硕扩招早已有顶层规划。

    2020年9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其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同一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向专业学位倾斜。”

    因此,将扩招名额落实在专硕的招生上,是近年来不少高校针对本校招生计划进行的方向性调整。据了解,2020年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硕与学硕招生人数,就已基本持平。

    “这样的调整力度是相当大的。”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秦春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目前我们专硕培养规模已经占到全校的60%多一点,但从全国高校来看,有的调整快的院校已接近70%,也就是达到2/3了。我们也力争在2025年逐步调整到达到2/3,这已经写进我们“十四五”规划中了。”

    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朱晓宁表示,该校目前全日制非定向的硕士研究生中,学硕略多于专硕,大概比例为6:5。“这是学校3年前的比例,近3年学校没有增加招生,未来若增加招生名额,会向专业硕士倾斜。”

    专硕已成硕士研究生的“半壁江山”

    如今,专硕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了硕士研究生的“半壁江山”。

    从2009年我国开始全面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起,专业硕士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中的占比持续增大。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报告》,自2017年起,全国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始终高于学术学位硕士。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81.1万人,专硕招生规模达47.4万人,占比为58.5%。2019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生147.4万人,占比60.4%。

    不仅在人数上占据优势地位,社会上对专硕的评价也在悄然改变。

    从事了十几年专业学位硕士管理工作的秦春生观察到,近年来,专硕的报考热度越来越高。“2021年,东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平均报录比为6:1,但是学硕的平均报录比是4:1左右。但是5年前,这个数据是反过来的。可见同学们对于专硕的认可度是逐年增高的。”

    今年9月,本科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的周小新打算二战考研。当周小新看到目标学校的招生公告后,犹豫权衡了好久,最后重新调整目标,选择改报专硕。“这样胜算大一些。”她说,去年之所以报考学硕,主要是因为一些单位在硕士类型上有要求。周小新害怕自己在拼尽全力考研后仍然遭受来自学校和学历方面的歧视。

    周小新的担忧也是国家改革的方向。11月1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努力消除就业歧视。在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中,不得设置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歧视性条款,不得将毕业院校、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作为限制性条件。

    秦春生表示,近3年来,不仅同学们对于专硕的报考热情高涨,用人单位对于专硕毕业生的满意度和需求度也在明显提高。“这几年,同学们和老师们都反映专硕特别好就业。以我们的教育硕士为例,学校要求教育硕士生在第一学期每个月都集中一周去一线中学进行教学实践,之后还有8周的教育实习。学生毕业后很多中学抢着要,很多中学校长发信息给我说对学生们特别满意,因为基本功扎实,学科素养高,立刻就能上岗,来了就能讲课,有潜质和无限发展空间。”

    “因此,我能体会到整个社会对专硕看法的转变。我认为,只要学校重视了,培养质量提升了,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形成良性循环。”秦春生说。

    学硕与专硕应“各司其职”

    事实上,学硕和专硕本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在定位上、培养模式上有些不同。学术硕士是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定位,重视理论教育和学术研究;专业硕士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实践教育与应用能力。

    任静就读于宁夏大学,目前大四,为了提升自己未来的求职竞争力,她决定报考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科语文专业硕士。

    “听周围一起考研的同学讲,很多学校的学硕确实是缩招了,但我报考的这个专硕扩招了。”任静说,“专硕扩招是好事,会培养更多、更好、更专业的实践型人才。就拿我们专业来说,培养的是语文老师,在新课改等教育政策发布之后,就更要求一些教师在实践中适应新的环境,面对新的挑战。”

    任静认为,学术型硕士则培养的是学术精英,“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真正热爱并执着于科研的也就一小部分,现在很多人读完学硕还是存在就业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学硕比起专硕可能没什么优势。”

    “其实不管扩招缩招,还是能力最重要,成绩定胜负。”任静说。

    不少专家表示,学硕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专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两种硕士类型应各司其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世奎表示,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刚开始研究生教育时,学术硕士事实上承担了一部分博士生教育的功能,是培养高校师资、培养高端人才的主要力量。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术硕士的定位和功能做出适当调整是必然趋势。

    “未来,特别对基础学科,学硕的定位更多是读博前的一个过渡性学位,是为博士教育储备生源。从这一角度讲,学硕的总规模可能不再需要大的增长,但在学科结构上势必会作出调整。其次,从教育本身来讲,大多数人才经过专硕的培养进入社会发挥才干是合理的。”赵世奎说。

    朱晓宁表示,为了更好地让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分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把研究生学位划分成专业型和学术型,有利于国家从理论研究、产业实践等不同方向培养人才。”他认为,强调分类培养的同时,需要开展分类选拔,才能促进分类培养达到目标。

    之所以如今仍有人对专硕的含金量有所担忧,赵世奎表示,首先是因为仍有些学校由于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专硕成为“缩水版”的学硕,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没有达到预期。但近年来朱晓宁观察到,“不仅国家对专硕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单位也在下大力气提高专硕的教育质量,例如,很多高校的研究生院都设立了专门的专业学位教育办公室。”

    “另外,所有层级的教育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不仅体现在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专硕培养,也体现在社会用人单位对专硕的科学认识和合理认可。”赵世奎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实习生 苏菁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2月13日 05 版

学硕缩招,专硕时代来了?
曹德旺对话朱永新:资本进入教育不能为了赚钱
破解西农青年教师的“成长密码”
这五年,高校思政工作已发生格局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