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5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人生总要启程 青春终将灿烂

谭鑫(28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5月30日   07 版)

    “又回到春末的五月,凌晨的集市人不多,小孩在门前唱着歌,阳光它照暖了溪河……”每当听见这首歌,我都会想起生命中所途经的那些如花海一样热烈的“五月”。

    8年前的五月,我结束了在《重庆青年报》的实习生涯,只身奔赴即将毕业的长沙。多年往返中,这将是我着装最轻便、也是滞留时间最短的一次,却是我目的最复杂的一次——也许是为了祭奠学生身份的终结,也许是为了让未来相逢时有更多怀念,也许只是想好好地说一声再见。

    家门口新修的车站便有直达目的地的动车。上车时我还在想,如果这是高三,墙上的倒计时应该由“离毕业还有XX天”变成“离毕业只剩XX天”了吧,越想越增别绪。无意间往窗外望去,此时正逢麦穗灌浆、玉米小满的温热季节,漫山遍野的绿植铺张着春天的走势,也遮掩了我多余的遐思。异地求学多年,对于故乡早已只知冬夏不见春秋的我,若非纸质车票上的数字分明,几乎忘却这是全新的车次、全新的路线,也是全新的尝试。眼前的五月让我仿佛苏醒,走在回校路上的准毕业生,竟突然有了大学新生的斗志。

    翻开自己曾在当天写下的日志,映入眼帘的第一句便是:我们终将启程,只是快慢不同。

    工作过后,时间像是不慎拨动了快计时,但无论时局如何变幻,职业怎样迁徙,我心中始终对文字辟有小块儿自留地,不说热爱,且算偏执,后来也有幸变成与“五月”文学版块结缘的前提。

    在网络喧腾的当下,作为一份“逆版本”的文学栏目,“五月”不吝笔墨地向世界陈述着青年人的文字和视角。纵然是遍地纸媒都“断更”的疫情期间,也不曾“失联”,以线上新媒体的方式作据点,用文字将读者和作者们紧密团结在一起。

    2021年7月,在历经了一年半的读者身份之后,我忐忑地鼓起勇气试着投出了自己的作品,没想到编辑很快有了回应,第一次以作者身份登录《中国青年报》“五月”。因为距离关系,报纸离到手还需一段时间,但我已急不可待,当天便厚颜向编辑讨要了一张照片作为留念。

    捧着照片,我像往常一样作为读者,把那张作者栏处印有自己名字的版面,默默地细读了一遍又一遍:有些文字被编辑打磨后,凝练了很多,像一个不修边幅的男子,被由里及外地进行了打理修饰;有些语句被替换后,活泼了不少,如一个孩子舍弃了故作成熟的矫饰,凸显出最贴合自然面貌的生动真实——感觉仿佛变了些什么,一切又好似从未改变。

    样刊到达的那天下午,我激动地如主角迎来大结局般,在日志中写下一段独白:从《重庆青年报》的记者,到《中国青年报》的作者,渐变的是岁月的角力,不变的是青年的名义。而侠有百种,人有百号,在当下的纸媒江湖,仍在为赶路人执火引路者,也是种“文侠”的写照。

    如今,已逾两年的读者岁月里,我也成了一名在“五月”发表文章数篇的作者,期间也曾因为题材和文学性的缘故屡被退稿,但通过编辑老师们的耐心斧正和文友们的互相鼓舞,也逐渐有了在其他刊物上初试锋芒的自信,一次次将自己的名字变成一个个富有寓意的铅字。

    无论五月远近,人生总要启程;我们终将灿烂,在这五月花海。

谭鑫(28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5月30日 07 版

五月的故事
因为“五月”,每个季节都有青春的印记
五月的村庄
网文十年 相逢“五月”
这是时间的秘密 也是生活的秘密
世界以五月吻我
人生总要启程 青春终将灿烂
五月耕忙 思念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