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加入这支永不停歇的医疗队,寻找医者仁心背后的意义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0月25日   09 版)

    过去10年间,总有这样一幅场景出现在青藏高原上:一辆医疗车正跨越5000多米的雪山,顶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在漫天飞雪的征途上驶向远方……

    从2012年开始,温州医科大学每年都会派出一支由医学师生组成的公益团,前往青海玛多、久治,四川色达、理塘,西藏那曲等地开展眼健康义诊。

    “对医学生来说,在20多岁的年龄走这样一趟旅程,也许就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职业理解。”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党委副书记陈洁是“川藏青健康光明行”公益团项目的发起人,第一次“光明行”时,她带领着一支由十几人组成的医疗队进藏,在10多天的时间里完成了67台手术,患者中有治疗好眼疾就可以照顾全家的老妇,有为生计而奔波的青年小伙,也有为了考进大学来验光配镜的中学生……陈洁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带更多的年轻人来这里,“为了治愈更多的人,也为了让更多医学生明白医者仁心的重量”。

    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一点一滴的经历中累积起来。在温州医科大学,像这样具有多年传承经验的医疗公益团还有很多,致力于帮助孤独症群体10年的“星海公益中心”、进行“医疗+教育”帮扶15年的“海岛书院”实践团……在校团委学生实践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卓看来,一次又一次的医疗公益实践,就是一堂又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堂。青年医学生在奔赴“前线”的征途上,寻找着属于他们的青春回答。

    “谁顶不住,谁就吸一口氧气,再传给下一个人”

    “到了那里才发现想要救助的人比想象中的更多,但不论多晚我们都会当天接待完全部患者。”读本科的时候,温医大眼科学博士生林温曼就听过“川藏青健康光明行”公益团的故事,萌发了要去西藏的想法,但由于年纪小,只能先在学校承担项目活动策划、前线志愿者的后勤保障以及病患数据统计等工作。不过,去“前线”的声音一直回荡在耳畔,她觉得,那一定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两年前,林温曼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那次西藏义诊中,她承担起了验光配镜任务,这在平原地区并不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但西藏地处高海拔地带,医疗人员和物资有限,林温曼和很多志愿者不仅需要克服高原缺氧、极寒天气带来的生理挑战,每天需要接待的患者也多达500多位,甚至还会碰到电子仪器因高原反应而“罢工”的情况。

    在医疗车外等待的很多患者都是早早起床,骑摩托车、拖拉机赶路几十公里而来的当地村民,用林温曼的话来说,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茫茫雪山中排起的那条长长的队伍,她永远无法想象患者对医疗的渴望。

    与此同时,在医疗车内有一个小小的氧气瓶在传递着。“谁顶不住,谁就吸一口氧气,再传给下一个人,没有一个人停下来。”这是带给林温曼无穷力量和勇气的一幕。

    曾经有人问陈洁:“平原地区也有需要义诊的地方,医疗队为什么一定要去高原地区?”陈洁这样答道:“如果我们不去帮助他们的话,那些条件艰苦地方的患者可能就失去了一次治疗的机会。去最需要我们的地方,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在青藏高原上,建立起近4万名群众的眼健康档案,帮助近9000名群众重见光明……如今,这支叫作“川藏青健康光明行”的团队走过了10年,从刚开始只有几名学生参与到吸纳上千名青年学生加入,他们的医疗车开到哪儿,哪儿就会排起一条等待医治的长队。

    去年,陈洁和团队奔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开展医疗义诊。在雪山脚下,有年近七旬的医学老教授,有80后、90后青年教师,也有00后医学生,大家肩并肩坚守在义诊的志愿服务中,每每想起这幅场景,陈洁觉得这就是医者仁心最好的传承,“每个人都想走得快一点、远一点,因为这样就可以救治更多的患者”。

    “与治病救人相比,再艰苦的条件都不值一提”

    “我志愿献身医学……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在一堂医学专业课上,林温曼曾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发出这样的誓言,但“医者仁心”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临床医学本科生吴昕阳也遇到过相同的困惑,“我们出生在科技发达、经济富足的和平年代,总觉得‘为医学崇高事业而奋斗’的目标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去寻找医学生的意义,成为吴昕阳加入“光明行”公益团最主要的原因。

    去年,吴昕阳跟随公益团去往四川甘孜进行义诊,一位高度近视的年轻小伙引起了他的注意。尽管小伙佩戴了眼镜,但视力依然接近失明,对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以当地的医疗条件来看,这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后来,团队师生为他提供了一份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方案,并为他免费治疗。“这种非常成熟和普遍的手术方式,也许能改变他们的一生。”这让吴昕阳意识到发展基层医疗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渴望去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与治病救人相比,再艰苦的条件也不值一提”。

    “去最需要帮助的地方”——这份医学生的青春回答同样被写在一支叫作“星海”的公益团中。2012年,温医大组建起了国内首个以医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孤独症公益团队,这里的志愿者们虽年纪不大,却做起了孤独症儿童的“临时爸爸”“代理妈妈”。

    “我们希望孤独症孩子可以获得更多社会的关爱,让他们的父母有一些喘息机会。”温医大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研工办主任陈小英是“星海”公益团的指导教师,在调研中她发现,由于社交功能的障碍,很多孤独症患者只能困于家庭中,由父母24小时照护,“这些小家庭非常不容易”。帮助这些“特殊”的家庭获得更多专业信息和力量支撑,成为“星海”公益团创立的初衷。

    开展家长喘息服务、陪伴小龄孤独症儿童、探索大龄孤独症患者的职业道路到创设孤独症融合社会环境……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都需要师生耗费巨大的心力。临床医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李芷妍两年前加入“星海”公益团,如今已成长为公益团团长。让李芷妍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接触孤独症儿童时遇到的挑战。在志愿服务期间,孤独症儿童常常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行为:不断跑厕所,在情绪失控时乱跑尖叫,抓着志愿者的衣服不愿松手……“有时一个指令需要重复几十次、上百次,有时会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掌控的场景,但我们是医学生,没有一个人想要退缩”。

    对青年志愿者来说,每一次公益服务也是一次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加入“星海”后,临床医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陈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他的第一位志愿服务对象是一名叫作芊芊(化名)的孩子。刚开始,芊芊不爱说话,仅有的活动就是吃饭和摸索着上厕所,在陈灏的引导下,芊芊开始尝试做手工、逛公园、看电影,慢慢地变得爱笑起来,陈灏也变得越发有耐心了,“每收获一次孩子的微笑、家长的感谢,就会增加一份继续前行的力量”。

    “孤独症孩子也会有感情的表达,志愿服务其实是一个彼此治愈的过程。”看到志愿者和孩子们相互磨合适应,志愿服务逐渐变好,陈小英的心是温暖的。在她看来,志愿者们在与孤独症儿童的朝夕相处中,不仅学会了谦卑和感恩,而且在尝试理解特殊群体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生命观,“每个人都需要认识到生命有不同的展现方式,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对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打造一支不停歇的医疗队,医学使命薪火相传

    “青年一代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他们迸发出的力量远超想象。”在温医大,每年的志愿者报名名额就像“秒杀”一样,总会被瞬间抢空,这让陈小英看到同辈激励对青年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也许他们选择成为志愿者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一旦选择,一生都会是志愿者”。

    在“星海”公益中心,每一位志愿者都会提到骆美辰。2012年,还是第一临床医学院大一学生的骆美辰在实践中了解到孤独症群体的真实生存情况,逐步创立起这支志愿服务队伍。10年来,虽已毕业离校,但她还是尽力帮助更多青年医学生投身志愿服务之中。

    这样的青年学生还有很多,有人在参加完志愿服务之后,选择投身社会工作行业;有人在收到团队召唤时,排除万难赶回学校……如今,“星海”公益团已经从一支几人的小分队发展壮大为拥有百余名志愿者的民非组织,在陈小英看来,正是志愿服务精神的薪火相传,队伍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不会停止,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坚守、在传承”。

    今年暑假,连续15年去往温州鹿西岛开展“医疗+教育”帮扶的“海岛书院”实践团,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志愿者。

    他们是被实践团帮助过的孩子,自读小学开始,每年暑假都会看到志愿者在村子里忙碌的身影。开展夏令营、团体辅导、医学科普……在实践团的鼓励下,岛上很多孩子都顺利考入大学,如今又成了实践团的一员。

    这次“偶遇”让温医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周桐对实践团产生了新的认知:“一次小小帮助,可能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力量,这是最令人惊喜的地方”。

    “在一段又一段体察民情和社情的实践经历中,学生们获得的情感认同也是独一无二的。”让“海岛书院”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负责教师梅思佳感触颇深的是,每当师生们穿着红马甲出现在村子里,总会有村民自发送来饭菜,“当地居民格外期待学生的到来,也正是这种积极正向的反馈会促使着学生们明白帮扶的意义是什么”。

    “公益团走过一年又一年,就像‘滚雪球’一般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加入。”徐卓发现,社会实践服务在随着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一代代医学生用青春智慧拓展出了志愿服务的新内容和新方式。针对疫情时期的社会需求,开展“疫伴学堂”医务人员子女陪护志愿服务;针对贫困地区医务人员技能提升,开展“当代白求恩计划”项目……“不论从事什么岗位,每一位学生都在一次又一次志愿服务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路青春代言人”。

    在陈洁看来,在奔向医疗志愿服务的征途上,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早已成为祖国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我们就像一支永不停歇的医疗队,始终会跟随时代发展同步前行”。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0月25日 09 版

《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为何诞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加入这支永不停歇的医疗队,寻找医者仁心背后的意义
“三类导师”进学院进班级进社团
党代会闭幕奏《国际歌》始于99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