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类高校一直承担着为国民经济主战场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往往将“领军”“领导”“报国”“工程”“情怀”等关键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专业培养与社会责任、行业发展、国家需要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应当服务于行业人才培养。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割裂、自说自话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破解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更好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行业类高等教育中的铸魂育人作用,切实保证行业类人才培养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导向,成为行业类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核心任务。
在课程设计层面,要以行业优势推动思政课特色化发展,破解“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现实困境。行业类高校思政课应当在严格遵守教育部相关统一性规范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定位和学生实际,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不断提高课程设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着力打造“一体两翼”的思政课程体系,以思政必修课为“主体”,将北航的红色基因、空天情怀、人物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以专题思政课为其中“一翼”,开发“大国战‘疫’”“百年变局与青年使命”“科技创新与强国使命”等专题思政课,组织思政课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系列宣讲;以思政选修课为另外“一翼”,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两个强国”建设等内容,开设“人工智能伦理”等系列思政选修课,以前沿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在课程内容层面,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破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行业类高校思政课也应当将行业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实现“专业课讲出思政味、思政课讲出专业情”,最大程度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课教师要以行业发展的筚路蓝缕讲述中国道路,以行业领域的辉煌成就坚定四个自信,以行业英模的感人事迹引领青春梦想,以行业前沿的重大问题激发创新担当。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以行业人物的人生选择阐释“人生意义”,培育“小我融入大我”的积极人生观;以伟人青春故事映照当代青年的青春体验,坚定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以行业精神讲述“中国精神”,阐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以相关专业的朋辈榜样昭示奋斗方向,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行业模范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阐释“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与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思维”。
在课程团队层面,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破解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平行而不相交”的问题。要纠正“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导向、“思政教育仅仅是思政课或者学生工作任务”的狭隘观念、“专业课的重点仅仅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片面认识,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各大行业类高校的红色基因,强化价值引领对于创新创造的引领作用,使师生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国使命。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工作+社会实践”的“大思政”格局,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全校协同机制。建立覆盖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教师的集体备课平台,找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的“契合点”。邀请学生工作、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教师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通过针对性地了解和评估思政教育实效,实现专业融入、精准思政、沟通心灵、启智润心的教学效果。探索由学生工作部门管理、专业导师与思政导师联合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双导师制”,实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指导学生把握“国之大者”,提高服务国家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我们从未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另一方面,也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期遇到现在这么多的挑战和困难。高校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桃花源,而是意识形态斗争和争夺青年的前沿阵地。尤其是行业类高校,更是承担着培养一流行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既要弘扬学校自身办学传统和育人优势,又要树立敏锐的大时代观,把握人才培养的未来要求和发展趋势,以前瞻性的眼光和举措,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和特色化建设,通过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打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从而坚定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付丽莎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昂然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付丽莎 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