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四年前那个秋日的傍晚,刚入学两个月不到的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艰难前行,好不容易在一群挥手的同学中站稳脚跟,在玩心理社的招新名单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玩心理社是校内相当有特色的社团之一。社长由初中部同学担任,社员大多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平时活动地点选在心理教室。社长会定期开展心理学相关知识的科普。我对心理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自己利用闲暇时光阅读过几本相关书籍。对我来说,能够找到一个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是件相当令人兴奋的事情。不过由于我的“社恐”性格,每次社团活动我基本都缩在角落默默地关注着社长。
我一向佩服那些能够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人,终于,在一次活动结束同学们都嬉笑着离开后,我鼓起勇气向她请教潜意识和前意识的区别。教室里还剩一盏灯,请教完问题的我准备溜走,身后传来她的告别。我匆忙回头,浅黄色的灯光下她的笑容温暖而明亮,眼神仿佛在说,“很高兴你在认真听我讲话!”那微笑在萧瑟的秋日给了我长久的温暖。
有时社长也会组织大家一起做人格类型测试。依稀记得那次活动的主题与四大人格气质相关,坐在前排的学弟学妹都嚷嚷着“我是典型的多血质”“她比较像胆汁质和多血质的结合体!”之类的话,我是在场唯一一个测试结果是抑郁质的同学。
格格不入的我又企图缩在角落。这时坐得离我最近的学妹拉住了我:“学姐你的结果是什么呀?”“抑……抑郁质……”她的双眼闪闪发亮,更觉紧张的她勉强挤出几个字——“哇,和我们的都不一样!”我还没反应过来,所有的同学都看向了我。令我惊讶的是,他们的目光里没有鄙夷或困惑,只是纯粹的惊讶与好奇。“人与人真的很不一样呢!”学妹笑着感叹道。霎时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古怪而阴郁的人了——毕竟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会包容不同类型的个体嘛。
在这个社团所留下的珍贵回忆还有很多很多:新学年换社长后的首次活动,为了破冰举行你演我猜,我精准的猜测赢得学弟学妹的惊叹;社长科普九型人格理论时,我和同学们分享她未提到的细节;圣诞节的最后一次活动,因为全勤被社长奖励棒棒糖……在这个社团所度过的三年,相较其他参与辩论社、宅舞社的同学,或许没有多少精彩的经历,但却充满温暖与幸福。这三年让我体会到,即便我再不擅长社交,也总能找到和我有共同兴趣的朋友。
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舞台上发光发热,但是我想,社团所存在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它的根基是一群人共同的热爱,无论这份热爱是挥洒在聚光灯下还是流淌在傍晚教室的欢笑声中,都是珍贵而无可替代的。学业任务一年年加重,每次抽空参加社团活动,对我来讲相当于回到了心灵的港湾。即使如今我已毕业并告别了这个社团,我仍对于它所给予我的一切心怀感恩。
王静嘉 上外浦东附中高一(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