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驻守在雷锋故里的武警湖南总队长沙支队望城中队整洁的营院内,新芽飞上树梢,小草劲吐新绿,一派生机盎然。走进中队营区,一尊高大的雷锋塑像迎面矗立。那张始终微笑的年轻面孔,如一缕阳光照耀着军营,似阵阵春风吹拂着官兵的心灵。
60多年前,雷锋璀璨绚烂的人生轨迹曾在这里短暂停留,与这个中队的官兵朝夕相处、共同战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队荣誉室存放的那张泛黄的老照片,记载着这段特殊的经历。
雷锋牺牲后的60多年里,中队代代官兵传承着他的精神,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与时俱进深化雷锋精神内涵,使部队保持长期先进、全面过硬。中队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11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被解放军原总政治部授予“全军学雷锋标兵集体”,被武警部队授予“学雷锋模范中队”。
“薪火相传一甲子,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不断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照亮着一代又一代望城中队官兵的心灵。”该支队政委陈恢军说。
“锋火”
“对于中队官兵而言,‘雷锋’是精神符号,更是身边的亲密战友。”武警望城中队指导员欧阳智介绍,“中队始终注重让雷锋精神接地气、冒热气,引导真诚信仰、真心实践、真情传播,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为给官兵心中播下雷锋精神的种子,他们既注重继承传统,又重视开拓创新,中队每逢战士入党、“七一”“八一”等时机,都要组织官兵到雷锋铜像前瞻仰宣誓,新主官到任、新兵下队必进荣誉室感悟中队历史传承。同时,他们紧扣时代特点和官兵认知需求,借助云课堂、短视频、情景剧等“网络+”手段,积极创新仪式教育手段,助推仪式教育催生新动力、释放新活力,深化官兵学雷锋、铸忠诚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事之前想雷锋、一事之中学雷锋、一事之后比雷锋、一生立志做雷锋”“学习雷锋精神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时时可学、处处可为……”60年,30余万字,荣誉室陈列的53本续写雷锋日记,述说着一茬茬官兵传承践行雷锋精神的心灵足迹,见证着一茬茬官兵坚定信仰的思想蜕变。
跨越时空,不仅要筑牢钢铁般的信仰,还得经受住新思潮的冲击,雷锋精神这盏“明灯”才能迸发出更加闪耀的光芒。
中队前任指导员罗天一忘不了,有一段时间,不少抹黑英雄的言论甚嚣尘上。网络上流传“雷锋仅仅是个虚构形象,照片全是摆拍作秀”“雷锋根本没有那么多钱去捐款”“雷锋做好事故意留名”等说法,对中队的部分官兵也造成了思想冲击。
毋庸置疑,雷锋是真正的英雄,是中队不可玷污的学习楷模。可出现质疑,怎么清除官兵“思想雾霾”?对此,罗天一感到十分困扰。
“有了怀疑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深刻,但怀疑绝不能成为抹黑恶搞的借口,必须以真相还原历史、以证据破除质疑。”不久后,在一次交流谈话中,面对罗天一的难题,支队长杨涌将自己的续写雷锋日记赠送给罗天一,并鼓励他,“雷锋之所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是因为他随时注重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为廓清官兵思想迷雾,“雷锋,伟大的普通一兵”专题教育课在中队开讲,中队还邀请了雷锋生前工友张建文老人来中队讲述他与雷锋之间的往事。
“雷锋救了我家人的命。当时我母亲病危,但我工资低手头并无结余,他偷偷以我名义给家里寄了钱……”回忆起与雷锋来往的点点滴滴,张建文老人眼眶逐渐变得湿润。当真情实感的话语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雷锋,一切质疑不攻自破。
“雷锋在煤油灯下读《毛泽东选集》,记下近20万字的学习笔记,他崇高思想境界的形成,来源于他对革命理论的执着追求,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杨涌介绍,如今步入新时代,答好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考题”,这个中队官兵就像雷锋一样,把党的创新理论视为“粮食、武器和方向盘”,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针对伴随着网络长大的90后、00后官兵的特点,这个中队将习近平强军思想提炼归纳60多个主要思想观点,绘制思维导图并制作专属二维码,建立“掌上理论库”和“双百微课讲堂”,让官兵时时刻刻能学原文、悟原理。此外,他们探索总结出写、画、拍、演、唱、说“理论学习六字法”,让习近平强军思想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有实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雷锋日记》里也写道,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两者之间都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思想。”雷锋塑像下,欧阳智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湖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报名应征入伍大学生代表介绍雷锋精神内涵。
参观结束,中队官兵还给大学生们赠送了雷锋日记本。接过日记本,其中一名大学生说:“雷锋精神有着超越时空的感召力,他的精神始终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指南。”
“锋刃”
曾经,在支队组织的“创(破)纪录比武”活动中,中队“四小工”孙华东以10发子弹98环的优异成绩打破支队自动步枪精度射击纪录,引发支队官兵热议。不少人说:“搞维修,他为中队节省30多万元经费,搞训练,他还是中队顶梁柱……”
平时做雷锋,战时敢冲锋。比武前一天,孙华东突发高烧,浑身冒着虚汗,却第一时间找到中队长龙志鹏说:“战场上,军人不会因为发烧就不打仗……”看着孙华东坚毅的神情,龙志鹏最终同意他的请战。
复盘总结会上,指导员欧阳智专门提到了这件事:“孙华东在突发高烧情况下依然坚持请战,这种忘我精神,正是雷锋精神的体现。”
“搞训练,雷锋是习武精兵;开汽车,雷锋是驾驶能手;当班长,雷锋是带兵标杆。”关于官兵的热议,我们在孙华东的《雷锋日记》中找到了答案。
包扎、固定、转移伤员进入安全区……前段时间,中队卫生员汪航在支队组织的群众性练兵比武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雷锋精神蕴含着执着的精武之魂。踏上强军兴军新征程,我们要自觉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该中队指导员欧阳智介绍,他们每年定期开展“学雷锋做先锋”故事分享会,组织的第一项活动就是集体宣誓:“甘当革命一块砖,一颗红心永向党!”
前段时间的故事分享会上,7名中队官兵身披“学雷锋做先锋”绶带,在雷锋雕像前整齐列队:标兵班长沙宇峰带兵育人,为中队带出一大批训练尖子;驾驶员赵四超,安全行车6年无事故;12年来,班长孙华东担任中队学习雷锋精神宣讲队成员,长期坚持为官兵、驻地群众宣讲雷锋精神;转岗军械员8年来,兰敏俊多次出色完成上级赋予的保障任务……
“雷锋”中队战士们对精武强能的追求,是源于雷锋那种真挚的服务人民宗旨意识,当人民需要时,雷锋传人就会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在平凡中书写崇高,在追求打赢中靠近雷锋。”多年来,中队始终把提高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作为实践雷锋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雷锋那样奋不顾身、敢打必胜的官兵层出不穷。近年来,他们圆满完成“6·28”周克华特大持枪抢劫杀人案件设卡堵截、抓获“5·29”劫持人质犯、驰援长沙望城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等重大任务。
每当重大自然灾害来袭,中队官兵总是像雷锋一样冲锋在前。98抗洪中,武警长沙支队后勤处处长、原望城中队中队长翁培根罹患肝癌晚期,但他毅然走上抗洪大堤,连续奋战88个昼夜,因劳累过度光荣牺牲,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2022年底,驻地突发山火,中队长龙志鹏立即率领20余名官兵火速机动奔赴现场进行扑火。经过50个多小时的连续作战,官兵们共扑灭火点23个,为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达200万元。
“锋景”
走进武警望城中队荣誉室,240余封感谢信整齐排列,无声地讲述着雷锋精神赓续传承的故事,记录着“最美雷锋兵”称号的由来。
“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诗《爱的奉献》创作者张振新是一名听力、言语、视力重度障碍的特困残疾人,2015年10月30日,他将附有这首诗的感谢信连同锦旗一同交给了中队官兵。
时间回到当年10月22日上午,张振新攥着一张写着“望城中队”的小纸条一路磕磕绊绊来到中队求助。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如今困难群众都上门求助了,我们更应该竭尽所能提供帮助!”经班长王乐乐动员,官兵们一边积极踊跃捐款一边鼓励张振新勇敢地面对困难。
“原本我已对生活失去希望,是武警雷锋中队官兵让我看到了阳光,感受到了温暖,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长达8页5000余字的感谢信被摆在陈列柜的突出位置,《爱的奉献》也被官兵们摘抄进了雷锋日记本中。
陈列柜的另一侧,一封印有“武警重庆总队”抬头的信格外显眼,这封信于2022年3月寄到中队,随信到达的还有一笔1000元的“雷锋基金”捐款。信件和捐款是中队曾资助过的学生高坤寄来的。
“‘雷锋基金’是中队官兵自发成立的,来源主要是官兵们自愿捐款和处理废品的收入。”曾任中队政治指导员的罗天一介绍,“这笔钱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看望慰问革命老兵、孤寡老人,高坤就是中队官兵资助过的贫困学生之一。”
“我想将雷锋精神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考上大学后,高坤选择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
截至目前,“雷锋基金”累计60余万元,在“雷锋基金”的支持下,中队相继开展了“大手牵小手”“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帮助丁颖怡、贺业勤等35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帮助吴运国、易满爹等60余名伤残老人安度晚年。
“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也要做雷锋叔叔一样的人……”2020年3月5日,一段11分钟的网课视频被望城区乌山小学的孩子们反复观看,互动弹幕铺满整个视频画面,让延续11年的雷锋精神宣讲活动在“云上”继续履约。
“虽然因为疫情防控政策不能见面,但是给孩子们的‘学雷锋’教育不能断线!”负责乌山小学宣讲雷锋故事的是望城中队雷锋精神志愿宣讲队。这支宣讲队自1995年3月成立以来,定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驻地雷锋纪念馆、街道社区、学校企业义务讲解,先后有80多人成为雷锋纪念馆志愿讲解员,50多人被聘为编外班主任、辅导员,累计为数以百万计的省内外游客讲述红色历史、雷锋故事。
讲雷锋的故事,当雷锋式好兵。60年来,雷锋精神不仅馨香天下,在望城中队也开花结果,伴随着一件件好事、实事落地落实,中队官兵被当地群众誉为“雷锋故乡的‘活雷锋’”。
朱三军 贺韦豪 阳映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