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2月1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生命大闯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聪聪 见习记者 王雪儿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2月16日   11 版)

    患者与ICU医护合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患者在进行写字等简单康复训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春节坚守ICU的医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在ICU里“搏斗”了35天后,2月1日,99岁的新冠感染者裴爷爷转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

    “从死神手中救回来的。”他的女儿说,父亲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全力救治和生命大闯关,医务人员创造了奇迹。

    2月3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病房看到,一只橡胶手套随着裴爷爷使劲儿吹气鼓了起来。这是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周刚给他进行呼吸康复训练的专用“小道具”。

    “扩胸可以多做做,下一步就是下下地,最后我们要回家!”周刚对裴爷爷说。

    “好!”裴爷爷摇起了手中的拨浪鼓——他在ICU时就不离手的玩具。

    为年近百岁的病人气管插管,大家都捏了一把汗

    2022年12月28日,周刚第一次见到裴爷爷。

    由于高龄老人合并一系列基础病,他意识模糊,血压、氧饱和度不断下降甚至出现心肾功能下降等多器官衰竭症状……

    “必须马上插管!”对于危重症新冠病毒感染者,建立气管插管,有创正压通气是最有效的措施,但患者毕竟将近百岁,实施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预后如何,大家都捏了一把汗。周刚和同事们决定,“要努力一把,给他创造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

    麻醉医师又快又准地将气管导管插入气道,同时导管连接呼吸机回路,开始机械通气,监护仪参数显示气管插管成功!

    “脉搏血氧饱和度迅速回升,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大家都松了口气,从死神手上把老人抢了回来。

    气管插管离病毒最近,周刚却觉得很平常。在2022年12月9日到2023年1月初的疫情感染高峰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北京市危重症患者人数最多,气管插管几乎是ICU里每天都要进行的操作。当时,周刚还负责另外14位重症患者的主治工作。

    “重病人天天有,年年有,我们每一步都是用扎实的基本功按部就班地治疗。”

    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说,这一次,最大的难题是医务人员自己也病倒了。他回忆,当时ICU医护到岗率只有30%,“我们科80多人,只有两人没有阳过”。医务人员面临自己、家人、亲朋好友同时病倒的情况,顶着身心俱疲的压力在工作,“轮番上阵,这一次,轮到了我们。遇到困难能够挺身而出的凡人,就是英雄。”

    “八九十斤的小姑娘,一天翻六七个病人,腰都受不了”

    ICU里日夜奋战。“我们为老人做完有创的机械通气之后,将治疗方式转变为保护患者残存的器官功能。”周刚介绍,持续地监测,逐渐地微调,要靠护士团队一起努力。

    “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护士长马蕊把呼吸机称为“工作伙伴”。她说,呼吸机上面有一些波形不对或者报警时,我们会进行初步判断。比如,气道高压报警往往表示病人气道有堵塞,就要先去给病人清痰,有时病人可能没呛咳,也要及时去处理,“ICU的护士作预判是非常重要的,当发现有一些异常的时候,及时告知医生”。

    在这个有15张床位的ICU里,护士王胜楠的微信步数每天都在1.5万步左右。她印象深刻的是“俯卧位大队”,一组需要6个人“把病人翻过去趴着”。

    通常医生或者呼吸治疗师站在病人头部的位置,保护他们的人工气道。保证患者在翻身的时候,气管插管不会被拖出来或者打折,一个病人翻身大概要10分钟。最忙碌的时候一天有12个病人都要做俯卧位通气。16个小时后,“俯卧位大队”再次出动帮助病人翻回来。

    “有的患者体重200多斤,护士都是八九十斤的小姑娘,一天翻六七个病人,腰都受不了。”周刚说,拍背、洗头、擦洗这些常规的护理,护士们每天也要精心地操作。

    一周后,裴爷爷从昏迷的状态慢慢清醒了,虽然他当时不能说话,但是他会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马蕊说,看到病人的一些眼神或者一个手势,能感觉到他情绪的变化,心里特别高兴。

    “这时我们鼓励老人自己喘气。”周刚说,慢慢开始让老人进行“脱机(呼吸机)训练”, 同时调整用药,预备拔管。

    老人有信心了,今天能坚持住,明天就会越来越好

    拔管一波三折。

    1月5日,为裴爷爷拔出气管插管后,医生们综合研判老人的肺功能没有完全恢复,“脱机之后,老人症状有反复,呼吸还是不好”。

    “我们决定当天实施气管切开手术。”周刚说,有些操作必须及时,不能犹豫。然而,对不少人来说,“气管切开”并不容易接受,“主要担心可能拔不了,肺部也有可能再次感染”。

    裴爷爷的女儿说,“医生很认真地跟我说父亲的病情,虽然我不是学医的,但是我能听懂他们讲的所有细节。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把父亲抢救回来。”最终,她同意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我觉得医患交流和沟通特别重要,救治时间是最关键的”。

    气管切开是在颈部开一个小口,“在脖子上放一个气管”,手术大概半个小时。之后,医护人员可以更方便地为老人吸痰引流。周刚介绍,气管切开意味着即使老人脱机,仍然可以带着管,依据情况需要,也可以随时再用回呼吸机。

    随着医生精准果断的操作完成,裴爷爷又一次成功闯关。

    裴爷爷有老年人基础病的“标配”:高血压30年病龄、糖尿病30年病龄、高脂血症20年病龄。

    安友仲坦言,ICU里很多的治疗包括气管插管,都不是大的操作,把每一个过度应激抑制住,减少器官做功耗氧,尽量把器官的保护做好,可以“积小胜而大胜”。

    春节前,全国整体疫情处于较低位流行水平,防控工作转段平稳有序,在院重症患者数量稳步下降。

    医务人员的到岗率也恢复正常。“可以更多地帮助患者做一些康复训练。”安友仲说。

    裴爷爷慢慢可以对着护士笑,会把手举起来,示意握手,直到有一天可以握笔写字,他慢慢地写下“想闺女了”。

    有强度的腿部训练老人并不愿意做,周刚和他温柔地讲道理:“你来的时候昏迷都不认识我,现在知道我们都是救你的。下一步就要靠你自己了,咱们一起配合着去治疗。”

    “要给患者‘生’的希望。”马蕊说,我们会根据他的生理反馈,比如蹬康复叉车的时候心率是不是变得很快了,或者他的情绪很烦躁了,来动态调整他的康复计划。护士们去换药的时候,经常会在床旁和他说,“加油,还有10分钟!”“你太棒了!”老人有信心了,今天能坚持住,明天就会越来越好。

    1月29日,裴爷爷拔除气管导管转为鼻导管吸氧。“谢谢你们,新年快乐!”裴爷爷清晰地说出了一直在纸上给医护人员写下的话。

    3天后,他转到普通病房。

    “真是挺有成就感的。”王胜楠有一次去普通病房看裴爷爷,“老人还认出了我们,他知道ICU的护士穿的衣服是绿色的”。

    慢慢变好的故事也发生在全国。疫情发生后3年多,1398万医务人员始终坚守在抗疫最前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疾控中心2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随后持续下降,2月6日下降至0.2万,较峰值下降了98.1%。

    春节前,马蕊带着年轻的护士们给ICU每一间病房的玻璃窗上都贴上了红色的窗花。春天来了,阳光透过窗花照射在患者的脸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聪聪 见习记者 王雪儿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2月16日 11 版

生命大闯关
呼吸治疗师:为患者“争一口气”
重症医学的目的不只是把人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