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二字,本是对某一领域有突出成果或精深研究者的尊称。与之相应,专家所发表的言论本应具有权威性和引领作用。当专家开始居高临下、脱离大众、哗众取宠,不再“好好说话”,就成了吸引大众口诛笔伐砸来“砖头”的“砖家”。
被误解,似乎是表达者难以逃避的宿命。如何更好地表达,是当代人的必修课,对于各领域的专家,也是如此。当下的专家所面对的复杂问题就在于,仅仅是“好好说话”似乎还不够,还需要从“能说话”向“会说话”转变,以符合当下的传播环境和传播规律的方式,更好地表达观点。
专家的表达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与公众的沟通技巧,在保持专业性的前提下“接地气”,才有可能更“有人气”,从而积极地影响更多人。比如,法学专家罗翔、熊浩等人,通过网络平台向大众普及法律知识时,往往以社会热点为切口,以生动诙谐的方式进行逻辑严谨、专业扎实、深入浅出的表述,收获广大网友的追捧。
专家之言,必须言之有物,言出有据,言必有信。专家之所以为人们所信任,在于其研究深度、思考锐度等方面是“真专业”的,而非脱离大众实际经验、身居高处遥不可及的“假权威”。唯有切实在相关领域有所研究,这样的专家才能在大众传播的媒介环境下经得住考验。比如,生物学专家周卓诚、邢立达、张辰亮等人,就在社交网络上协助网友学习生物知识,分享对热点动植物话题的看法,在寓教于乐中实现了大众科普与专业知识的转化传播,深受各圈层网民的喜爱。
当前,既存在“伪专家”滥竽充数的情况,也有不少水平不错的专家,在阐述观点时,表达过于生涩、逻辑论证过于复杂、观点立场过于僵化。当代青年也被庞杂的信息洪流所裹挟,对世间万象都有较为个性化的经验与判断,新媒介环境下传统的专家与受众间“我说,你听”的模式,已变化为更重视交互性、社交性的多元模式。在新模式下,一切观点一经发布,都很可能在巨大的虚拟流量中,迸发出难以估量的化学反应。专家需要更了解年轻人,更熟悉新媒介,尊重当下的传播规律和表达方式,在保持权威和专业的前提下与大众积极互动,实现正向观点的有效传播。
对于专家而言,务必求真务实,减少哗众取宠。即便能够“好好说话”,并适应当下的传播规律,专家更要做到实事求是、深入一线,依托新媒介、新语态,使观点转化为改变现实的积极力量。比如,近日湖北宜昌一位小伙儿种蘑菇遭遇难题,发布短视频求助后如愿联系到宜昌农科院专家,专家亲身走入种植基地找到问题所在,践行了专家应有之作为。
对于部分自媒体,请少些断章取义,多做逻辑实证。有能力的专家与有素质的媒体,必然是互相成就的关系,若为了流量而将专家的观点断章取义,不仅会混淆是非、损害专家权威,更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对于年轻网民来说,也要警惕人云亦云,相信兼听则明。专家与信息受众如今已在互联网上形成双向互动的渠道连通,人人都是表达的主体。无论是接纳专家挂你单,还是向“砖家”拍砖前,都应多看看、多想想、多沉淀、多思考。只有这样,专家才能更好地与年轻人互动交流。
覃皓珺 孙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