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东单三条48号,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迎来了一场青春洋溢的医学与艺术的碰撞。3月14日晚,第三届“比奈”医学生解剖绘图大赛决赛在此举行。该赛事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于2020年起举办的医学绘画比赛。本届大赛旨在提升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艺术表达能力,共收到来自全北京6所医学院校的204幅医学美术类作品投稿,初赛阶段经12名专业评委打分,共有52幅作品脱颖而出,入围决赛。协和医学院学生谢佩佩的参赛作品《冰刀之下》获特等奖。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医学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与方法、人文学科与文化的集合。作为医学基础的解剖学,既是最物质的,也是最精神的;既是最科学的,也是最艺术的。“比奈”大赛正是基于这样的医学理念,提供给各位医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思想与才艺“堪比奈特、比肩奈特、比过奈特”的平台与机会。
王辰院士表示,各学校、各专业的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同学们都可以在学习解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领悟力、想象力、表现力,基于对构造和功能、物质与精神、真实与美妙的追求,大胆地记录和表达自己对人体的认识、感悟及思考。
曹雅宁是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级的学生。参加决赛前,她特意准备了一件白色西装,衣服有些大,松垮地挂在她的身上。虽然看上去有种松弛的自信,可面对镜头,这位2002年出生的姑娘却略显紧张。开始前,她小声地问道:“我该讲些什么?”
当谈到比赛作品时,曹雅宁顿时放松下来,侃侃而谈。“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作月亮。”这是诗人海子在《亚洲铜》中所写的一句诗。也正是曹雅宁无意中翻看到的诗句,最终成为她的创作理念。
在画作中,她将“月亮”与“大地”放在相对的位置,暗喻两者之间滋养、哺育的含义。而月亮则代表有供血功能的心脏,隐含悲悯、温柔的意向,同时表达其有接纳与安抚的功能。曹雅宁说:“作为医学生,我们应像月亮一样,怀有悲悯之心。”
“这次比赛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作为医学生,虽然平时课业繁重,但还是需要保持创造力和想象力。”曹雅宁认为,“比奈”大赛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窗口,不仅培养锻炼了医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准,更使他们的人文情怀得到强化与升华。
窄小的后台幕布后,顾洛沙低头看着手中的演讲稿,嘴唇翕动着,正在默念她即将呈现给评委们的画作释义。顾洛沙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医院21级博士研究生,6年整形外科专业的所见所学,促使她创作了这幅画作。“这幅作品包含了13条血管,5种皮瓣、7种疾病,融入了我对医学的思考。”顾洛沙在比赛中解释道,奈特代表了直白、明快的西式美学,而她的创作则蕴含了更多中式隐喻与浪漫,将医学的严谨孕育于中式美学中,更能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
“对我们医学生来说,‘比奈’大赛是展示医学与艺术结合的渠道。通过这次比赛,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结合中式美学进行输出。”顾洛沙认为,参与解剖医学绘画项目除巩固医学基础知识,锻炼医学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医学生对专业医学的热情,为今后的医学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场内,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学生张碧云一直忙碌着为评委们收发评分表,核算成绩。这已经是张碧云第三次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比奈”大赛了。“通过绘画解剖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构造、器官之间的联系和功能,从而增强在医学实践中的观察力。”张碧云认为,该大赛可以加深医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创造力、想象力与领悟力,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比奈’大赛并不希望大家简单模仿。通过医学与艺术的结合,展现医学的广博深刻与人性的善良悲悯。”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杨涛说。
自2020年创立以来,经过3年的发展,“比奈”大赛已经发展为多校联合,医艺共赏,多元包容的解剖绘图大赛,深受广大医学生的欢迎。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院、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以及贵州医科大学协和班的百余名同学和老师来到现场观赛。本届大赛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基金会资助。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