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使中国法治建设迈向了良法善治的更高境界,习近平法治思想也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大学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并围绕着法治中国建设统筹布局,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对于新时代卓越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研究,丰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理论内涵
德法并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为法之魂、法为德之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法治教育背后承载的不仅是对法学知识的传授,更应包含对大学生政治意识与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这就要求将学习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政治使命融入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当中,强化党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要注重培养优秀教师队伍,打造优质课程资源,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日常教育主阵地作用,“滴灌式”引导学生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蕴含的理论观点和深刻道理来武装自己,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大学生在意识形态上的政治辨别力、领悟力和执行力。
铸魂育人,筑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体系。通过创设教育情景、丰富教育资源、拓宽教育形式、营造协同育人环境,全面强化铸魂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操守,坚守道德底线,明确自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牢固树立尊法守法的法治思维,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充分发挥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就要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要通过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树立法的权威,提高大学生对法治的信任与敬畏,让尊法成为一种信仰;通过法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明确法律规范的标准和要求,让学法成为一种责任;不断增强学生法治观念,确保学生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让守法成为一种素质;通过第二课堂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让用法成为一种习惯,最终实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充分融合,在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中升华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
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民主思想,在校园民主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要贯彻到依法治校全过程,充分发挥民主育人功能。
高校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实现大学生的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建立以大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法律援助中心,在大学生遇到法律困惑时为其提供及时、充分的法律援助,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开展民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依法治校过程中体会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验到公平、正义、平等、秩序等法的价值。
全面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升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法治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落实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要把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首先,要优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开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法律公共课程;合理增设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治课程,增强针对性。其次,要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网络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实效。探索利用网络媒体推广优质网络法治学习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利用校园的各种空间,在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中孕育升华学生的法治素养,突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再次,要广泛开展法治学习实践,组织学生观摩法庭审判、开展模拟法庭、普法宣传、送法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将所学的法律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实现学生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的统一,全面系统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最后,还应构建大学生法治教育评价机制,形成高校、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共同评价体系。
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实现,离不开广大大学生这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积极倡导大学生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积极尊法,认真学法、自觉守法、主动用法,谨守法律底线,弘扬社会正气,强化社会责任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作者系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讲师)
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