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新修订的反间谍法正式实施。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反间谍”似乎只是电影、电视剧里的剧情,离日常生活很遥远。实际上,反间谍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哪怕是所谓 “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也要树立反间谍意识。
近年来,国家安全部门披露多起涉及大学生的案例,令人深思。例如,河南郑州某大学生在金钱诱惑下通过图书馆获取相关军事信息并将其拍成图片传至境外;大陆大学生赴台湾交流学习被台湾女间谍策反;北方某重点航空航天院校一名大学生以“兼职”之名向境外间谍提供航天、航空、船舶、武器装备类学术资料。由于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导致一些大学生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渗透勾连。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防范间谍曾处于一种边缘地带,导致有的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漠。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接触不到国家秘密,不可能成为境外间谍策反的对象。其实,高校内部分享的经济、技术、材料等领域的资料或者学生参与的课题、项目,对境外间谍来说都有情报价值。
“数字原生代”热衷网络社交,却对匿名的虚拟世界缺乏足够警惕,让一些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做好反间谍工作,不仅需要制度的伸展,也需要每个青年人时刻绷紧国家安全意识这根“弦”,守住国家安全的法律底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有学者指出,我们今天已然置身在了一个以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为特征的“乌卡”(VUCA)社会中。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完全规避它的冲击,更难以判断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以至于作何准备。
为了在不确定性中保持稳定、保全自我,甚而进一步将“风险”转化为“机遇”,在危机中获益,驱动着某些国家和地区加大间谍活动力度。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各类间谍情报活动的主体更加复杂、领域更加广泛、目标更加多元、手法更加隐蔽,导致当前反间谍斗争形势极为严峻。
反间谍工作不是国家安全部门的“内部事务”,而需要公共部门与民众在良性互动中分担责任。只有让反间谍法深入人心,成为约束青年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守护国家安全才能建立坚实基础。心怀“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涵养法治思维,当更多青年积极参与反间谍工作,国家安全将得到更有品质的捍卫与守护。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