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9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袁敬华:为“折翼天使”圆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9月25日   02 版)

    31年前,山东省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袁敬华的教育生涯从自家一间十几平米的土房、3个小板凳起步。

    1992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渡口驿乡三屯村,刚刚结束高考的袁敬华对未来出路深感迷茫。一天,路过县里一所小学,她看到扒着学校大铁门盼望着上学的一对聋哑姐妹。那一刻,袁敬华受到极大触动,“能说话,就有学上”是她当时唯一的想法。

    那年9月,姐妹俩平生第一次背上书包,欢天喜地走进袁敬华家。在父母的不理解和邻居的不信任中,这个只有两名学生、不能再简陋的“聋哑学校”开张了。她用毛笔蘸着红漆在一块三合板上写下“夏津县渡口驿乡三屯村聋哑学校”,这就算是学校的招牌。

    特殊教育,是为满足特殊儿童学习的需要而设计提供的教育。这些儿童在精神、生理上存在残疾和障碍,因此,对不同种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在袁敬华的记忆里,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没有特殊教育的概念,她所在的夏津县县城里都没有聋哑学校,更别提什么教学方法了。

    没有任何特教背景,袁敬华教孩子靠的完全是“土办法”。能看到的发音,她就和孩子们在镜子前练习;能够感觉到的发音,她就让学生拿着纸条放在嘴边,通过纸条的倾斜度模仿练习口型、舌位;能摸到的发音,她就让学生挨个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发音部位的震动。教一个发音重复很多次,她急得不行,就跑到没人的沙土堆上大哭一场,哭完了回来接着教,直到有一天这对聋哑姐妹对着袁敬华的父母含含糊糊地喊出了“爷爷”“奶奶”。

    看到孩子一天一个样,越来越多家长把残障孩子往她家送,到1997年学生增加到了40多人,她家里的房子除了睡觉的地方全用上了,院里还搭起了帐篷。那是袁敬华最艰难的一年。

    为了办学,她养过猪、卖过血……袁敬华不忍让刚看到曙光的孩子们再次陷入黑白的世界。

    “谁给孩子们盖学校,我就嫁给他!”袁敬华将征婚启事贴满大街小巷。这个惊人之举引起了县里相关部门的重视,发动捐款建造的20间房子解了燃眉之急,1998年,凭借毅力和努力,袁敬华为聋哑儿童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一片天空。

    “很难,很苦。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我想让这些孩子像健全人一样生活。”在近日闭幕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袁敬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事特殊教育必须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决心。“打过退堂鼓,更不记得偷偷哭过多少回,我始终觉得,每教会孩子们一个发音,也许就能为他们争取一点进入社会的希望。”

    从一间农家小土房,到两万平方米的宽敞校园;从建校时村里的两名学生,到现在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1000多人,仅毕业的就有800多人;从单一接收聋哑儿童,到现在涵盖聋哑、智障、脑瘫、孤独症孩子的学前至义务阶段教育;从开始的特教学校到现在“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体系……袁敬华为“折翼天使”圆梦的脚步从未停歇。

    作为一项民生大计,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大要求“办好特殊教育”,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314所,比2015年增加261所;30万人口以上且残疾学生较多的县,实现“县县有特校”。

    对大环境的改变袁敬华深有感触,她的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又开始向新的瓶颈发起挑战:针对每一个残疾类别的孩子,根据他们地身体状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聋哑和肢残孩子可以凭借优良的成绩逐渐走向社会,而智力残疾的孩子现在却没有中专学校接收,初中毕业后很多还是要无奈回到家里。”2018年,袁敬华创办了一个特殊教育职业中专,为智障和自闭症孩子找出路,“学校目前已招收智力残疾孩子283名,毕业114名,其中就业70多名,还有20多名考入大学”。

    在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墙壁上有这样一行字:“一切为了特殊需要儿童的幸福童年和美好未来。”袁敬华是这样给孩子们规划“美好未来”的:要么康复后随班就读,要么毕业后学习中职,或带着两三项技能走出学校,或对口升高职,她还有信心让部分学生强化文化课学习,争取参加高考。

    2003年起,袁敬华当选过3届全国人大代表。社会身份的改变,使她不仅要照顾好学校里的孩子们,还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关注残疾孩子这个特殊群体。履职期间,袁敬华从政策调整、法律制定,到哪类孩子需要用什么经费来保障、怎样救助,都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为92万人,比2015年增加40多万人,适龄残疾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以上。

    在袁敬华看来,让残疾孩子和健全孩子一样接受公平教育,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规模和稳定至关重要。让她担忧的是,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专业对口的年轻骨干留不住。“特殊教育最需要的是爱心和耐心”,她呼吁,残疾孩子们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要顺利融入社会,也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包容和关爱。

    从农家女孩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袁敬华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她创办的山东省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也成为全国知名的特教学校,所有来这里的学生都叫她“袁妈妈”。

    “我的人生就是和这些特殊孩子捆绑在一起的人生,帮这些‘折翼天使’圆梦是我最大的幸福。”袁敬华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9月25日 02 版

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共建“一带一路” 促中阿青年创新成才
袁敬华:为“折翼天使”圆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举行
开拓创新、担当作为,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
这样一群人,跨越山海去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