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余宛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10月30日   08 版)

    今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余宛蓉参加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供图

    或许因为妈妈是湖南人,余宛蓉特别爱吃湘菜,爱吃重庆火锅:一勺辣酱添在奶奶烹饪的菜肴上,她吃得开心,“就很够味”。

——————————

    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读期间,余宛蓉回老家时,会专门往行李里塞“老干妈”辣椒酱。

    “我特别爱吃湘菜,爱吃重庆火锅。哇,太爽了。”一提起辣椒,这个南方姑娘明显兴奋了起来。

    在她的老家中国台湾高雄市,饮食的口味偏闽南菜系,讲究一个“鲜”字,较少食辣。或许因为妈妈是湖南人,余宛蓉的口味与高雄当地的口味略有不同:一勺辣酱添在奶奶烹饪的菜肴上,她吃得开心,“就很够味”。

    如今,甚至连“老干妈”的辣度都已经满足不了她了。最近塞进包里的,是她自制的剁椒酱,用的是湖南特产的朝天椒。

    作为家中的第二个孩子,余宛蓉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初她选择北上求学,一眨眼已经3年多。

    “北京是很好的城市,北师大也是很好的学校,我喜欢北师大的学习氛围。”如今正在读大四的她不无感慨地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就这样,余宛蓉背着行囊,跨越海峡,走进了位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学殿堂。

    宿舍里6个人。第一次聚餐的时候,3个北方人用碟子吃饭,3个南方人用的是碗,地域差异一下就体现出来了。

    “刚上大学的时候,数学专业跟我想象中并不一样,身边的同学都很厉害。”她说。

    而在数学建模课程和地球气候与经济指标的相关公选课程上,她了解到数学在现实领域的应用。“我感觉,比起理论数学,我更喜欢应用数学,平时上课也是更喜欢比较偏应用一点的课程。”余宛蓉说。

    今年7月,余宛蓉参加了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的2023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她的实习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实习方向是“极端天气气候预测预报”。

    余宛蓉希望,实习期间能够在与数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岗位上,“了解和探究数学在气象学、量化金融等领域的应用”。

    “希望借助本次实习机会,结合实际探究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余宛蓉在申请中写道。

    她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一次正式接触这样的研究所,里面的气氛‘很学术’。带我的老师给我安排了一个小任务,也是我第一次独立去做编程工作。”

    她注意到,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有很多导师在一边搞科研,一边带自己的研究生。

    余宛蓉去参加他们的组会。平时各有研究任务的学长学姐,会汇报最近的工作进展。导师跟其他学生就在旁边听着,然后提问题,再确定之后的工作内容。

    余宛蓉始终在思考自己之后要选择的方向,尽管还没有最终定下专业,但她确定,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会更偏应用数学。

    “我觉得比较有乐趣一点。”她说。

    至于更遥远的将来,她的想法是,做一些跟数据分析有关或者算法编程相关的工作。

    本科选择数学专业,在余宛蓉看来,是对自己“很有益处的”,尽管学习的过程很辛苦,但“学起来也很安心”。

    在北京师范大学,余宛蓉也充分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她参加了国乐社团,穿着汉服演奏陶笛或洞箫,跟社团一起演奏《西游记》的片头曲《云宫迅音》。大一时,她在学校参加过全国港澳台学生中华文化知识大赛,同样是穿着汉服去的。

    她听过一个说法,数学与音乐之间有相通之处,“都是基于规则和模式进行构造的”,不过,这个刚满21岁的女孩子,暂时还不想过多思考这二者的关联。

    “对我来说,音乐主要是消遣,考试周压力还是挺大的。”她笑着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0月30日 08 版

我在大陆迈入科研大门
李博宇:“回家”爱上写程序
许玮辰:学中医 感受传统文化脉搏
黄彦熙: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张逸星:在AI大潮中“冲浪”
余宛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