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程门的那场雪,在湘湖落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11月16日   06 版)

    唐天宝元年(742年),浙江北部、钱塘江南岸的一个县城名字,从永兴改为萧山,沿用至今。改名萧山的两年后,天宝三年(744年),一位诗人回到了他的故乡,写下了《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乡音未改,故乡依旧。

    又过了几百年,北宋哲学家杨时可能也没想到,在萧山做县令时,会给后世留下一个绵延千年的文化故事,以及故事的物理空间——湘湖。其实湘湖的文化故事完全可以更长一些,此地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独木舟。

    文化可以溯源,更应该续写,比如,11月11日,第十五届文化中国讲坛在萧山湘湖畔举办。

    既然举办地在诗画江南,关于诗的讲座自然是少不了的,包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郁缀的《钱塘湘湖文化与著名诗人贺知章》,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砺锋的《文化传承与古典诗词》。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文化中国讲坛发起人之一陈洪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他笑称“再推广一下就是传统文化”。他坦言,这些内容从纯功利的角度来说,“用处不大”;但人生于天地之间,不只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还是一个有着丰富精神世界的存在。

    年轻人总爱说“诗和远方”,什么意思呢?陈洪觉得,这是指我们的存在和人生要有一定的超越性,超越最基础的物质性的内容。人生短暂,要让它尽量丰富,才不枉到蓝色星球上走这么一遭。

    有意思的是,尽管冠以“文化”之名,但讲坛从来乐意容纳多学科的美美与共。在讲坛的对话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玉明讲起了“流体密封工程”,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郑晓瑛讲起了老龄化社会。

    今年是文化中国讲坛开办的第十五个年头。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文化中国讲坛发起人之一叶小文写了一首诗:“百战归来且读书,横山书院十五年。兴诗立礼成于乐,雅集每每会吕仙”。

    在讲坛的主题讲座环节结束后,横山湘湖书院雅集登场。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在梁祝故事的发生地和叶小文一起演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女高音歌唱家吕薇在家乡唱起了《故事里的中国》。吕薇无论到哪儿演出,都愿意说起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湖光山色,作为文化中国讲坛的“老友”和“志愿者”,她觉得“文化的力量能让人发光”。

    雅集是文化中国讲坛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文人雅士的传统。在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上,不可缺了丝竹管弦,一觞一咏。但雅集只是为了吃吃喝喝、观舞听曲吗?当然不是。从邺下雅集里的建安七子开始,雅集就有个保留性项目——吟诗作赋出文章。此中巅峰当属王羲之与他的兰亭雅集——插播一句,兰亭距离湘湖,仅40余公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说,杭州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作为钱塘江潟湖的西湖与湘湖,其位置一北一南,清代《萧山县志》就载西湘为“姊妹湖”。这出“西湘记”,谱了新曲,填了新词,唱得叫不叫座,不仅靠台上,还得观台下。

    横山书院学员肖阳被母亲带进书院大门,如今她也已经是一名母亲,这次抱着孩子来听文化中国讲坛。“我觉得书院也像一个大家庭,书院的‘家风’是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传承。我们说家业,总是先有家再有业,对于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传统文化不可或缺。”肖阳说。虽然孩子可能还听不懂台上的名师大家在讲什么,但是不着急,润物总是细无声。

    彼时,杨时千里寻师,程门立雪,传为佳话。杨时一生,将理学从河洛传播至东南广大地区,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从程门学成辞归时,程颢送他出门,说:“吾道南矣。”

    从空间上看,萧山只是杨时南渡的小小一站,湘湖也只是他为官一任时的惠政之一,但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记住了他。当千年之后,湘湖之畔,文化中国的声音再度响起,“吾道南矣”又开启了新的远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1月16日 06 版

共唱“西湘记”,一个书院与讲坛的第十五年
如何看待文化的“有用”和“无用”
传统文化要走出学术象牙塔,走入千家万户
程门的那场雪,在湘湖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