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12月0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数字技术让文物“重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12月01日   06 版)

    本报天津11月3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通讯员 李享)近日,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师生运用数字技术让甘肃庄浪县一尊断首泥塑“身首合一”,用技术让文物“重生”。

    庄浪地处陇东,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地域特色鲜明,诸多宝贵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来自南开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师生团队长期聚焦当地,实施精准文化帮扶,通过摄影手工书《庄浪影像志》、洋芋故事影像馆、“时间样本·乡村振兴”三维影像志、文化绘本等项目,把握当地历史文脉,用文化创意赋能当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贡献南开力量。

    源于对文化遗产保护共同的理解与热爱,庄浪县博物馆与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馆校共建,对可移动文物及野外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通过构建数字文化资源平台等技术手段,为庄浪的文物注入新的生命。

    庄浪县博物馆馆长张建军向南开师生讲述了自己心中一直惦记的一件大事。2004年,一尊破损的泥塑头像历经辗转,回到甘肃省庄浪县博物馆的藏品库房。盗窃者的残忍破坏、岁月的残酷侵蚀,让一道道难以愈合的创伤被烙印在头像之上。尽管饱经沧桑,头像依旧面容安详,幸存的右眼仿佛正在守望泥塑得以复原的那天。

    16年后,位于庄浪县关山峡谷深处红崖寺石窟2号窟中的一尊缺失头像的泥塑,引起了当地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队的关注。石窟开凿在红崖寺最高峰的天然崖壁上。经考证,这尊缺失头像的泥塑与博物馆中的头像本是一体,塑造于明代。

    南开团队提出,运用数字技术让泥塑“身首合一”。张建军起初有些担心,因为石窟地势险要,工作难度极大。经过缜密地评估研讨,南开团队决定与庄浪博物馆合作,开启一场在数字空间的“久别重逢”。

    “数字重生”的过程主要分为数据采集、数据修复、创新性演绎3步,每一步对团队成员的意志力与体力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在当地文保员的带领下,南开团队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路披荆斩棘,穿越深山老林,来到掩藏幽深的石窟。

    在石窟现场,团队运用1亿像素相机、激光扫描仪、360VR全景摄像机等高精度数字设备,全面拍摄扫描,获取三维数据,留存真实图景。回到博物馆后,大家又对头像数据进行了全方位采集。

    经过持续奋战,数据库逐渐建起,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重建泥塑数字形象。泥塑身体在户外,头像位于室内,如何处理好冷暖光源环境下拍摄所带来的差异?残缺的身体部位以什么姿态重塑?褪色破损的外表又应以怎样的色彩与质感展现?团队从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层面出发,一笔一画勾勒泥塑的“肌肤”,一点一点为塑像披上“衣服”,每一丝“纹理”都蕴含团队的匠心。

    经过团队数月的悉心“孵化”,塑像终于在数字空间“身首合一”,透过AR立体呈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桎梏,人们得以在虚拟环境中与其交互,近距离“一睹真容”。团队进一步通过3D打印技术,生成等比例缩小实物模型,配合透过手势操纵光影变幻的交互技术,实现了文物“重生”,传统文化在现代视域里焕然新生。

    “数字重生”不仅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涂俊将团队的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一是通过纪实影像,帮助当地村落留存记忆;二是发挥文化创意,推动当地文化转化为生产力,赋能当地村民找到新的生存方式与身份认同;三是坚持文物数字化,与博物馆合作,促进当地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数字重生”不仅让文物重新“呼吸”,也让参与其中的南开学子找到了自身发展新路径。文学院2020级绘画专业本科生侯祎聪计划在研究生阶段继续虚拟影像交互研究;文学院2020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段新豪和2020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唐骏龙选择与其他同学一起在津创业,开发国风游戏。

    “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文化以及千年石窟的魅力,激发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师刘俊玲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2月01日 06 版

聚焦2023世界艾滋病日:用爱注入希望 防“艾”仍在路上
数字技术让文物“重生”
最高检:在校及刚毕业学生逐渐成电诈集团拉拢吸收对象
图片新闻
厚植沂蒙基因 练就双创本领
倾情职教 强技致新 打造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