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12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见地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林文诗 吕一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12月05日   09 版)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应站历史主动之位、应发挥历史主动之力、应有历史主动之为。

    “大思政课”建设应站历史主动之位

    “大思政课”建设既需要“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的支持,也需要历史主动精神的力量指引,更好应对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

    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发展需要。伴随着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及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经济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也在加速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面临重构调整。广大青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重要变量,“大思政课”是做好青年教育和思想引领的重要路径。

    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提出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也进一步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对青年成长成才的发展性要求,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指引,也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遵循。

    青年个人成长的发展需要。当前数字技术不断代际更迭,复杂多样的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的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研究生连续扩招的形势下,不少高校的硕博生出现反超本科生的倒挂现象,使得就业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我国从原先的经济快速增长逐步转变为经济增长放缓,这些变化对Z世代青年的社会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致一些青年产生了“躺平”“佛系”等现象。面对青年面临的发展性问题,历史主动精神是首当其冲要借力的重要支撑,它有利于青年更加深刻地把握历史现实,预判分析潜在或已经存在的发展性问题,借力解决问题。

    “大思政课”建设应借历史主动之力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要厘清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不断激活并获取历史主动精神的支撑力、行动力、创造力。

    理论信仰的支撑力。历史主动精神包含党团结并带领着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的生动实践;包含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创造性成就、集体智慧成就,不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简单延续,也不是外国现代化发展的直接复制;包含着党经历百年奋斗征程、种种磨难而凝结成的强大精神,为“大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生动的故事”中,通过“故事”把大道理讲深讲透,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积极作用。

    接续奋斗的行动力。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接续奋斗的主动行动是历史主动精神所呈现的实践特性。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虽只相差一个字,但实质上是思政课的迭代升级,在其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接续奋斗的行动力。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的建设过程要以迎难而上的心态,以积极应对的姿态,以主动奋斗的作为去实现破题。

    日新月新的创造力。创造力也是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内涵。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有利于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立足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新时代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通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载体革新等路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以实现思政教育有效性提升的目标。

    “大思政课”应有历史主动之为

    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把握好传承与发展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的“三个结合”,发挥好历史主动精神的积极作用。

    坚持“传承”与“发展”相结合。传承与发展是“大思政课”的一体两面,马克思主义信仰标注了“大思政课”的起点,指明思政教育从哪里出发的问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标注“大思政课”的终极诉求,指明思政教育去哪里的问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标注“大思政课”的落脚点,指明思政教育要在哪里落实落细,这些共同构筑传承的理论基础。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发展视角,完成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的“大”升级迭代,既要传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既要用好传承好思政教育的优秀经验也要把数字技术融入思政教育,教育青年以发展的视角、开放的姿态和全球的视野认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履行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

    坚持“课堂”和“社会”相结合。教育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处理好课堂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两者有序融合,形成互联互通的教学新形态。“大思政课”要抓好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回答好人民、中国、时代以及世界之问等现实问题;要把中国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发展故事、社会时代人物和身边青春榜样的奋斗故事,作为课堂教学的鲜活素材,讲好讲透讲活社会生活的育人价值;要把社会作为拓展的教育场域,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把思政课搬到工地、田间、博物馆、科研院所等更多现实场域,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社情、锤炼意志、练就本领,教育学生在新时代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坚持“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相结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摸透摸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要弄深弄清青少年群体的成长规律,做到用科学理论指导“大思政课”实践,回答好思政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答卷。面对讲好思政课不容易的难题,我们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思政课改革,以师生双向互动、校地企深度融合、理论实践有序递进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实现以道理服人、以情感动人、以实践育人,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实效性,增强课程的亲和力、感染力、粘合力。

    (作者林文诗系温州医科大学团委副书记、副教授,吕一军系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林文诗 吕一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2月05日 09 版

新闻里的“大思政”
“不可思议”的青年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