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水稻丰收了。邀请广大师生参加优质大米饭免费品鉴活动”。日前,云南农业大学劳动与耕读教育教研室向全校师生发出“约饭”邀请,午餐、晚餐可到食堂米饭供应点免费吃饭。此次“约饭”活动提供的4.2吨大米,是由全校800余名师生亲手栽种和收割的“滇禾优615”。
“滇禾优615”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及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团队研发的一种优质高产耐旱型杂交水稻品种。研究团队利用杂交优势选育一系列新品种,解决了水稻旱地种植的分蘖难题,使水稻在旱地条件下与在水田一样分蘖旺盛;研究团队还根据旱地杂草生长发育规律,摸索出了旱地草害防控技术措施,通过对两个难点的攻克,保障了旱地水稻的产量。
日前,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测产组前往云南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对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在此实施的“滇禾优615”旱地水稻技术示范区进行实收测产,测产采用人工收割的方式现场实打实测。测产结果表明:去年的405亩示范区,平均亩产641.3公斤;今年的593亩示范区,缓坡地亩产570.1公斤,山坡地亩产463.5公斤,整体平均591.5公斤。
此外,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昭通市等地的10余个县的旱地水稻科技示范区的测产显示,平均亩产都得到了增产。
专家组认为,“滇禾优615”旱地种植,创建了“雨水巧用、时控除草、综控病虫、轻简种植”等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为水稻旱种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测产组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徐汉虹指出,旱地水稻不仅在云南能推广种植,在全国类似环境的区域也有推广种植的价值,特别像在不能保水,但又有水稻种植需求的石灰岩地质区域。旱地水稻采用直接播种的方式来种植,不需要像传统水稻一样育苗,代表了农业轻简化的一个方向。“只有通过这种轻简化的种植,才能使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当中解脱出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徐汉虹说。
“我们没有走出过大山,大部分村民一开始都不相信旱地里能种出这么高产的水稻来。”竹塘乡战马村村民李福介绍,朱有勇带着村民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大家亲眼看到了,通过科技旱地种植水稻也能获得高产。今年收获的稻谷自己家里吃不完,还能卖一部分,现在大部分村民都报名参加了明年的旱地水稻种植。
为了让师生了解学校的科研成果,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未来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建功立业,学校先后组织800余名师生,到昆明市寻甸县大河桥农场的学校现代农业教育科研基地,种植和收割“滇禾优615”。历经5个月的辛勤劳动,共收获7吨水稻,碾米加工后,4.2吨大米被送到食堂,请全校师生免费品鉴。
许多同学表示,能吃到自己亲手种出的大米,非常开心。“参加劳动让我很有成就感。这一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2022级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邵靖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