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12月09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文化批评

剧情推进全靠“梗” 电影哪能这么拍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12月09日   04 版)

    上个周末,我去看了忻钰坤执导的,周冬雨、宋洋、袁弘等人主演的新片《热搜》。自从上大学时,被制片成本仅170万元的《心迷宫》震撼以来,我就成了忻导的忠实粉丝。然而,当我看完这部两个小时的新片走出电影院时,心中只有一个大大的问号。《热搜》的情节不难理解,正如片名所示,讲的是正邪双方利用网络热搜背后的大众心理展开舆论攻防的故事。但是,我没想明白的是,一贯善于表现人性幽微之处、情节伏笔设计精妙的忻导,拿着这么深刻的题材,怎么就拍出了一部“10万+网络爆梗大百科”?

    片中,周冬雨和宋洋饰演的新媒体大佬,就像教小白做运营的培训讲师,每隔几分钟就要抛出一段讲解,告诉观众如何操作就能引导舆论、吸引网友眼球,然后通过情节发展证实他们说得没错。对于熟悉新媒体套路的观众而言,片中的所有桥段,都超不出既有认知的范畴,有的甚至能明显看出取材自哪几起社会事件。

    所以,尽管电影的节奏十分紧张,其剧情发展却几乎完全可以预测,以至于失去了让观众惊喜的能力。与我开场前的期待相比,《热搜》固然不是一无是处,但着实令人有些失望。片中,一个赛一个耸动的推文标题,一次比一次极端的舆论反转,就像古早8点档肥皂剧里用来推高收视率的“耳光”——观众清楚下个耳光早晚要扇出来,也知道大概会怎么扇,但只要扇响了,剧情就能往下推进,收视率也能随之攀上新高。

    在这种纯粹的“多巴胺刺激”模式下,影视创作变得简单。而且这么拍出来的片子,虽说很难成为精品,但也能让一部分观众买账。于是,最近几年,我们不断看到有创作者“照方抓药”,把一个个套路桥段——或者说“梗”,粘在一起,拼凑出一部电影。

    最早沦为“梗片”重灾区的,是本来就要用“梗”逗笑观众的喜剧片,只是这股风潮很快就扩散到了其他领域。在这类作品中,每个桥段被单拎出来,都可谓精心打磨,专为观众的“爽点”“痛点”“笑点”“泪点”量身定做。但是,在“梗”与“梗”之间,本应作为电影主线的情节脉络,却常常被草草勾勒,面目模糊。

    这样的电影,未必都是典型意义上的烂片,有些电影因为“梗”的质量还算不错,加上演员演技的加持,也能取得尚可的口碑与较高的票房。但从本质上看,这样的创作方式,无疑是创作上的偷懒。对观众而言,欣赏这样的“梗片”能得到的收获,和用手机上网刷短视频没什么区别。对电影这门艺术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种“梗片”刚出现时,固然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越强的刺激越容易使人麻木,观众迟早会感到疲劳、厌倦。今年以来,已经有几部电影——主要是喜剧片——因为这一原因遭人诟病,在口碑上翻车,如《超能一家人》《交换人生》。而在其他类型中,除了《热搜》,主打温情催泪的《再见,李可乐》、都市爱情片《前任4:英年早婚》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堆砌桥段、情节俗套的问题。

    对这样的现象,有网友说:“ChatGPT终于进军编剧界了。”编剧们可能还不至于用AI写剧本,但如果一部电影剧情完全靠“梗”推进,这活儿恐怕确实可以交给AI来干。一部电影要在情节设计上下足功夫,先把这些地基打好,才能再去谈如何锦上添花的问题。

    事实上,或搞笑、或催泪、或勾连社会议题的那些“梗”,本身并不是坏东西。但它们就像是烹饪中的调味品,适当添加可以增加香气,不加节制地投入,企图用它们的味道掩盖故事本身的平淡,只会让人觉得“齁得慌”。

    靠“梗”来推进的电影,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勾住观众的注意力,却难以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更不可能成为经典。殷切盼望有才华、有能力的电影工作者,能够摆脱“偷懒”赚快钱的诱惑,沉下心来好好想想,如何用故事打动观众,端出真正色香味俱全的一出好戏。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2月09日 04 版

2023,戏曲变成“流行曲”?
濮存昕:我是被观众当场考试的学生
剧情推进全靠“梗” 电影哪能这么拍
面对“假唱”风波,真相不该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