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合上书本开启一场科普研学游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记者 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3月29日   08 版)

    寻一条小径,走走停停,观察花鸟鱼虫,是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李可参加完“2023首都科普三十书”一场阅读分享会后培养出的新爱好。李可从小热爱大自然,但长期在城市生活的她,去野外的机会很少,似乎很难和野生动植物来一场亲密接触。生态摄影师、科学绘图师张瑜在《那些动物教我的事:一位自然观察者的博物学札记》阅读分享会上告诉李可,自然观察不是非要身处野外,记录在城市生活的动物也很有趣。

    今年年初,“2023首都科普三十书”阅读分享会推出了30余部科普好书,以及31场线上、线下活动,引领市民以科学的视角探索万物之奥秘。阅读分享会之后,很多读者像李可一样,于Citywalk中开启了自己的科普研学游,有人在自然中收获了乐趣,有人通过观察细节,回望历史。

    “可爱的动物让人觉得亲近,凶猛的动物让人感到敬畏。”每天观察动物已成为张瑜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在分享会上他告诉大家,观察动物给他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同时能满足好奇心,“我总是想知道它们这个行为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做某种动作”。通过观察,他发现,暴雨中松鼠妈妈巧用古建结构保护幼崽,刺猬竟然精通“缩骨术”和“遁地术”。

    如何自然地观察城市里的动物?张瑜表示,要做到“随时留意”,观察到有趣的现象就“使劲儿琢磨”,还需“打破惯性思维”,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并从中体会到无限精彩和无尽乐趣。对于刚刚开始观察的读者,张瑜觉得首要的是明确观察目的,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观察对象和最适合自己的观察方式,“一切从初心出发”。

    在北京香山公园、天坛公园、八大处等地,松鼠、兔子、鸟等十分常见,但不少人都无法辨认出它们的具体品种。国家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高源在《呱呱旅行社》阅读分享会上,向读者介绍了这些“身边的动物朋友”的识别方法。例如,欧亚红松鼠冬天时身上的毛呈棕黄色,但肚皮的毛发始终为白色;冬天时耳朵上的毛会变长,但多数时候耳朵是短短的……其间,高源还邀请现场的大小朋友一起通过游戏“找动物脚印”,来了解动物特征。

    “假如我们要拍摄一部夏商周时期的美食纪录片,哪类导演最合适?A.喜剧片导演;B.动作片导演;C.恐怖片导演。答案是C。因为现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例如菠菜、大白菜等,在当时并没有普及甚至没有传入中国,如果让我们食用当时的饭菜,很可能难以下咽。”这是《看文明:200个细节里的中国史》阅读分享会上,该书编辑陶然向读者提出的问题。

    美食探店时,在北京从事运营工作的刘思琦常常会想到这个提问,“历史和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遥远”。她在品尝食物时,不光注重口味,也会查证食材的来处。美食与历史,科普与研学,在味蕾的体会中浪漫相遇。

    唐朝城市里有一道道坊墙,还会实行宵禁;而宋朝取消了宵禁,拆除了坊墙。岁月悠悠,如今的我们不能切身体会坊墙拆除后宋朝市民生活的变化,但刘思琦觉得,《看文明:200个细节里的中国史》一书为读者的推想提供了思路。陶然介绍,编创团队在书中模拟《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宋朝的夜市场景,绘制了夜景版的《清明上河图》。陶然说:“在这幅景象中能够看到,宋朝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打破了对市民生活的限制,工商业便蓬勃发展起来。”刘思琦觉得,城市构造和民俗等看似微小的变化背后,展现着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清明假期刘思琦预备与家人重游西安,还要登上城墙游览。这其实不是她第一次去西安,3年前去时,她只是觉得在古色古香的城墙上骑行很有趣,这次她打算关注这座不可移动文物上的更多细节。

    (实习生刘怡君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记者 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3月29日 08 版

他们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去公园发呆
公园园长的新烦恼
合上书本开启一场科普研学游
杏花美酒话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