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广深高速,串起金融发展往事。近期,在深圳召开的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深圳金融论坛上,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提及不少参会嘉宾抵深后途经的广深高速路。
“这是国内第一条由粤港合作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也是我国首次以项目抵押方式获得国际融资银团(即银行业进行联合放款的联合体)商业贷款的项目。”尚福林说,如今商业贷款等一些模式十分常见,但在当时是改革创新,甚至会引起争论。这位金融监管“老兵”说,金融改革就是这样一步步在创新发展。
从当前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到金融业如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事关金融改革创新的一系列话题在论坛上得到热议,百余位政产学研专家为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认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亟须建立和完善中国式现代金融体制,保持货币信贷供应适度有效,促进融资结构合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服务的“五篇大文章”。
“(当前)金融机构在服务模式、产品设计和风险评估等方面仍然有难度,产品服务难以精准对接科创企业的实际需求,无法有效满足其多元化的投资需求。”谈起当前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尚福林分析说,我国的银行体系在早期支持工业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更适应传统的产业,对于轻资产、高投入、高风险的科创型企业,传统的融资方式显得力不从心,“这是我们金融市场的一个结构性问题,也是我们金融服务当中的一个短板。”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首项政府工作任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在尚福林看来,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响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也从科技和金融的关系出发,认为当前中国处在一个转型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是中国成为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路径。而现代金融和高科技具有内生性的耦合关系,之间具有高度匹配性。
自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目标以来,建设金融强国的路径、方案受多方关注与讨论。“建设金融强国,是一个艰难而伟大的目标。”吴晓求认为,中国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既要遵循金融发展的一般逻辑与共性,比如货币国际化与金融体系的开放性,也要具备中国特色,兼具硬实力和软实力。
他进一步分析说,建设金融强国,一方面必须具备强大的、有竞争力、有创新能力的实体经济基础,为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有成长性的资产;另一方面必须抓好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这3个关键环节。“市场化是改善中国金融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实现金融强国的起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