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从“撞车”到“同频”,我与父母的和解之路

实习生 张晨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6月15日   04 版)

    提及创业梦想,父母立刻炸了锅,坚持“稳定的工作更可靠”;毕业后,我享受单身的生活,但父母的催婚压力如影随形……观念上的差异总是成为家庭冲突的催化剂,让年轻一代倍感压力。

    与父母观念产生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做?与原生家庭的“和解之路”究竟还要走多远?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童泽霞从小就是家里的“乖乖女”,但高考填报志愿之际,她与父母之间爆发了一次争执。父母期望她报考师范类院校,童泽霞坚持选择热爱的化学类专业。当时,童泽霞一和父母交谈就情绪激动,甚至陷入了长时间的冷战。

    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大三学生张沐同样面临着困扰。她抱怨道,父亲对她的教育方式是“行为严格管控,情绪放任自流”。父亲很少问她是否快乐,总问她的成绩,是否争取了每个奖项。最近,父亲多次表示,希望张沐毕业后回老家考公或当教师,追求一份稳定的职业。然而,张沐更渴望留在大城市,探索未知世界。每次电话结束,张沐的情绪都低落至极,“短短两分钟的对话,却需要我用两小时来治愈”。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心理健康社团指导教师李子颖看来,因父母理念差异太大产生冲突是普遍的现象。青少年追求自我认同和独立性,对于他人的意见,会产生束缚感。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可能因孩子逐渐独立而产生不安全感。

    李子颖说,青少年在构建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外界,特别是父母的反馈的影响。“青春期身心变化急剧,激素的波动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观念冲突愈发明显。”她说,如果这些冲突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很容易让青少年陷入自我消耗、愤怒,甚至焦虑与抑郁的情绪中。

    “沟通不是为了说服彼此,而是为了相互了解。”李子颖认为,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的很多矛盾源于长期的无效沟通。他们常常将沟通的目标设为改变对方的观点。这导致在沟通过程中双方情感负担过重,疲惫不堪。

    李子颖建议双方在沟通时,先平复情绪,明确问题的症结,然后再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童泽霞冷静下来后,换位思考,理解了父母的立场。她决定主动打破僵局,和母亲一同拜访了孩子已上大学的亲戚,听取多方面的建议。最终,父母决定支持童泽霞的热爱,而童泽霞也承诺会在大三时考取教师资格证,让自己的人生多一条选择。

    李子颖认为,与他人的关系,最终都要回到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和解,关键在于与自己和解。”她建议年轻人要客观审视自己,理解并满足内心的需求。在高质量的独处中探索自我,同时积极融入不同的人际关系,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虽然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小孩,但相爱抵万难。”她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将慢慢变得和谐。

    (应受访者要求,张沐为化名)

实习生 张晨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6月15日 04 版

大学生活再求解:如何面对这六类心理困扰
缓解学业压力:在不确定中找寻确定
长了一颗“恋爱脑”,是好还是坏
容貌焦虑:一场关于青春的拉锯战
从“撞车”到“同频”,我与父母的和解之路
年轻人如何走出情绪迷宫
和抑郁的同学相处:陪伴而非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