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心。科学传播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文化自信则为科学传播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两者良性互动,对于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提升文化自信,需要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大力加强科学传播,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其中,前沿科研现场开放就是一个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
前沿科研现场开放是指在科研领域中,开放实验室、研究机构或科研项目的现场,向公众、同行科学家、学生等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和设备,具体形式有参观实验室、观看科研演示、与科学家互动、参加讲座和讨论等。前沿科研现场开放通过科学传播、人才吸引、成果转化、国际交流等环节,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路径。它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向公众展示科研过程,使人们亲身感受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态度,从而增强全社会对科学的认同;开放的科研现场能够提升公众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度,还有助于深化国际科技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近年来,我国前沿科研现场开放卓有成效,对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文化自信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24年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期间,多个科研院所和院属高校实现前沿科研现场开放的“首次”,如高能物理研究所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参与者化身“电子”深入了解大装置的原理;力学研究所新建设的力学科普展馆首次对公众开放,再现力学发展历程中的实践探索、经典原理和典型应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上海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场激光物理、煤炭高效低碳利用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常熟农田生态系统、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都揭开了“神秘面纱”,现场参观公众近10万人次,直播观看数超100万人次,线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500万人次。企业前沿科研现场开放日渐深入。
需要注意到,我国前沿科研现场开放有了长足进步,但知识产权管理不完善、实验机时分配不合理以及数据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进一步推动前沿科研现场开放,有效提高科学传播质量,着力提升文化自信,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加强前沿科研现场开放的制度机制建设。要建立健全科研现场开放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明确开放的原则、内容、流程和保障措施;要完善科研现场开放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积极开放、成效显著的科研机构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调动科研人员开放科研现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科研现场开放的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及时向社会传播科研进展和成果,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科研现场开放工作。
丰富前沿科研现场开放的内容与形式。除了向公众开放科研设施、展示科研成果外,还可以组织科普讲座、互动体验等活动,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前沿科技发展。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等技术,创新开放方式,提升开放的吸引力和互动性。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如青少年、学生、教师等,设计有针对性的开放项目和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科普需求。可以与科技馆、博物馆等机构合作,联合开展科研现场开放,扩大开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提升科研人员的科学传播能力。科研人员是前沿科研现场开放的主体,其科学传播能力直接影响开放的质量和效果。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科学传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演示展示等技能。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将科研经验和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并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向公众传播。应建立科研人员与专业科普工作者的协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升前沿科研现场开放的传播效果。
保护核心知识产权和科研人员正常工作。前沿科研领域要建立完善的保密制度,合理设置开放区域,防止核心知识产权流失。灵活调整开放时间,避免过度开放干扰科研人员的正常工作秩序。要加强对参观者的管理和引导,提高其遵守开放规定的意识,营造良好有序的开放环境。探索预约参观、错峰开放等方式,在保证科研工作连续性的同时,为公众提供参与体验的机会。
新时期,前沿科研现场开放事业任重道远,需要共同努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应与社会各界携手并进,共同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开放科学文化氛围,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馆员)
邹沐宏